李文娟
(德州市水利局, 山東 德州 253014)
?
德州市農村飲水安全對策研究
李文娟
(德州市水利局, 山東 德州253014)
【摘要】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是重要的農村基礎設施。本文對德州市水資源、水質、農村飲水安全現狀,確保農村飲水安全和供水水質所采取的水源保護、水質檢測、信息化系統、水質檢測與水處理的聯動機制,以及保障城鄉供水一體化的措施等進行了分析,旨在為新形勢下農村飲水安全提供經驗和參考。
【關鍵詞】農村飲水; 安全工程; 水資源; 供水一體化
1德州市城鄉供水現狀
德州市位于黃河下游的山東省西北部,地理位置為東經115°45′24″~117°24′、北緯36°24′25″~38°00′32″,土地面積10356km2,轄德城區、開發區、陵城區、樂陵市、禹城市、齊河縣、平原縣、夏津縣、武城縣、臨邑縣、寧津縣、慶云縣三區二市七縣,總人口567.11萬,其中城鎮人口270.74萬、鄉村人口296.37萬。
1.1水資源狀況
1.1.1地表水
水資源四級分區包括馬頰河、徒駭河、德惠新河、六五河、漳衛新河五個區域,1956—2004年德州市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為42554.3萬m3,折合徑流深41.1mm,1980—2004年為28546.7萬m3,折合徑流深27.6mm,1980—2004年的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僅為1956—2004年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的67.1%,可以看出隨著年段的向后滑動,地表水資源量減少趨勢明顯。
1.1.2地下水
全市1956—2004年系列年平均地下水可開采量為97310.5萬m3,不計跨流域引水形成的地下水可開采量,全市多年平均為71941.8萬m3。全市1980—2004年系列年平均地下水可開采量為91593.4萬m3,不計跨流域引水形成的地下水可開采量,全市多年平均為66224.6萬m3。
1.1.3需水量
德州市現狀總需水量為18.75億m3/年。其中,工業需水量為1.14億m3/年,占6.08%;生活需水量為1.15億m3/年,占6.13%;農業需水量為16.29億m3/年,占86.9%;生態環境用水0.166億m3/年,占0.89%。農業用水占很大比例。
1.2飲用水源狀況分析
1.2.1水資源量不足
德州市地處魯北平原,人均水資源占有量211m3,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10。 隨著農業需水量增加,缺乏地表水水源地區的地下水被大量超采,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尤以夏津縣和寧津縣更為明顯,兩縣大部分地區已形成了大面積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區。根據對2004年年均地下水埋深等值線圖的統計分析,全市漏斗面積(地下水埋深大于6m的區域)已達1724km2,占全市總面積的16.6%,漏斗中心年平均埋深15.37m,地下水埋深大于10m的面積達734km2,占全市總面積的7.1%。西部夏津縣、北部寧津縣超采區地下水位的大幅下降,使許多機井吊泵抽不出水來,多數淺井更換為潛水泵,提高了灌溉成本,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時,也引起土壤沙化,農作物減產,加速地表污水污染地下水源等。而南部、中部引黃條件較好的地區地下水開采量少,補給水源充足,地下水埋深小,又極易發生內澇和土壤鹽堿化[1]。
根據2004年“德州市村村通自來水工程水質普查”資料中淺井水質化驗成果,點繪德州市淺層地下水礦化度分布圖,分別量算M≤1g/L、1g/L
由表1可知:德州市淺層地下水礦化度小于2g/L的面積為8259km2,占全市總面積的79.8%,分布廣且碎,水質水量變化大;礦化度大于2 g/L咸水區面積為2097km2,占全市總面積的20.2%,主要分布在武城縣、慶云縣的部分鄉鎮。
深層地下水高氟區面積為8400.2km2,占全市總面積的81.1%,德州市資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質性缺水并存,屬嚴重缺水地區。
1.2.2黃河水引蓄困難
黃河來水量較少,在用水季節時常無水可引,飲水困難地區大部分位于引黃下游地勢高亢區,黃河水不易到達,即使在非灌溉季節引來黃河水,由于地質條件差,滲漏嚴重,坑塘存蓄量少,不能有效地利用地表水源解決飲水困難。
1.3農村供水工程
2005年以來,德州市以發展規模化供水工程為主要模式,積極實施村村通自來水工程,至2007年底,全市369萬農村群眾用上了自來水,自來水普及率提高到92%。但是,以深層地下水為水源的自來水,水源含氟量高,供水水質難以保障,整體水質與國家生活飲用水標準相差甚遠。
2008年立足全市水情,確立了建設平原水庫、引蓄黃河水為供水水源、實施規模化供水工程的建設思路。從2011年開始,在原有9座水庫基礎上,新開工建設6座,擬建5座,打造“一縣兩庫、庫庫相通、水源互濟”的水源保障格局,大力實施城鄉一體化管網建設,兩年解決210多萬人飲水安全,占全省的1/3。
2013年12月,以臨邑、武城、禹城三縣市正式聯網供水為標志,比國家飲水安全建設計劃提前2年,整建制完成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目標。截至2014年底,全市建成平原水庫15座,在建6座,水庫蓄水能力2.97億m3,鋪設供水管網5.61萬km,規模化水廠18座,年供水能力達到5億m3,全市400多萬城鄉居民喝上了“同源、同網、同質”的優質安全水, 結束了德州市幾千年喝苦咸水的歷史,在統籌城鄉發展上實現了民生水利的重大突破。德州市供水水廠統計情況見表2。
2供水水質保障措施
2.1水源保護
德州市供水工程均為集中式供水模式,除齊河縣外均為地表水水源,通過干渠引黃河水入庫作為飲用水水源。列入保護區劃分方案的水源地共13處,其中地表水型水源地11處、地下水型水源地2處。地表水水源地只設一級、二級保護區,不設準保護區;齊河縣采用地下水為飲用水水源,水源類型為巖溶水,水源深度大,水質穩定,不宜受到外界污染,水源保護區以水廠廠界為基準向外延伸100m所形成的包圍線為一級保護區,不設二級保護區、準保護區。
在輸水河道的各個主要斷面和水庫安裝監控設備,對水庫庫區及其保護區實行24小時不間斷全方位監控。加大引水渠道的巡查力度,特別是引黃下游縣市,加強水污染防治工作,對輸水河道中各個主要斷面和入庫水質定期監測,確保原水水質安全。
2.2水質檢測
德州市建成具備國標106項指標水質檢測中心1處,具備42項指標水質檢測中心9處。各水質檢測中心配備了具有檢測常規水質指標能力的儀器、設備、專業人員和車輛,各項制度健全,管理規范。根據德州市制定的《水質檢測方案》,分四級對農村供水水質進行檢驗監測。第一級是水廠自檢。重點是水廠化驗室的日檢、周檢和在線監測。第二級是縣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巡測。水源水全分析每年不少于2次,出廠水和末梢水每月各進行一次42項常規指標全分析,出廠水每年進行一次106項指標全分析。第三級是市級水利部門“飛檢”。農村供水管理處對全市供水水質實行“飛檢”制度,每年兩次,抽查數量為水廠檢測范圍的10%,檢測指標包括總硬度、氨氮、硝酸鹽氮、氟化物、溶解性總固體、余氯等12項。第四級是衛生部門定期不定期的監測。
2.3水廠信息化系統
德州市建成縣級水廠信息化系統9處,實現了準確、高效、可靠的對水廠生產過程中取水、輸水、凈水、供水、配水及特殊水處理設備的全部生產環節的自動監控,達到了“設備現場無人值守,生產運行集中控制”的自動化程度。提高了制水生產過程的可靠性、安全性,做到了優質、低耗和高效供水,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了水廠的自動化控制、信息化管理,加快了供水企業現代化進程[2]。
2.4水質檢測與水處理的聯動機制
德州市已經建立檢測、監測中心與水廠運行環節的聯動機制,在明確各級水質檢測機構的檢測指標、頻次的前提下,由縣級水質檢測、衛生部門將化驗結果反饋給水廠,用化驗結果指導水處理的加藥量。
3結語
德州市農村飲水安全主要有兩方面問題。?水量、水質問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211m3,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10,資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質性缺水并存。?由于工程建設問題,引蓄黃河水比較困難。針對德州市農村飲水安全存在的問題,通過實踐、學習、總結經驗,探索出適合本地市情、水情的城鄉供水一體化模式,通過采取從源頭保障供水水質、實行水質檢測、水廠信息化建設等措施,確保了供水水質安全,保障了工程長久發揮效益。
參考文獻
[1]崔兆東.黃河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探討[J].水資源開發與管理,2015(2):33-34.
[2]胡潔.淺析農村飲水工程的運行管理措施[J].水利建設與管理,2013(7):61- 62.
Research on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countermeasures in Dezhou
LI Wenjuan
(DezhouWaterConservancyBureau,Dezhou253014,China)
Abstract: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project is an important rural infrastructure. Present sit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water quality and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in Dezhou, linkages mechanism of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water quality testing, information systems, water quality detection and water treatment adopted for ensuring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and supply water quality, measures to guarante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water supply, etc. are analyzed in the paper aiming at providing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under new situation.
Key words: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engineering; water resources; integration of water supply
DOI:10.16616/j.cnki.10-1326/TV.2016.02.011
中圖分類號:TV21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 4774(2016)02- 0040-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