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教學”一詞拆開來的兩個動作——“教”和“學”,這兩個動作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因此教學過程原本就應該是教與學的互動過程.教學效率的提升有賴于健康的師生互動.
1 當前物理教學中師生互動的現(xiàn)狀
當前的高中物理教學,很多情況下還是一種單通道式的教學,教師任務式地將概念和規(guī)律灌輸給學生,配上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和缺乏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這一切使得高中物理成了枯燥乏味的代名詞,學生是皺著眉頭上課,哭喪著臉下課,沉悶的課堂氣氛徹底挫傷了學生探究物理規(guī)律的興趣,偶有師生互動也是流于形式,課堂效率極低.
2 高中物理教學中師生良性互動的基本特點
新課程的物理課堂要求,教師策略而藝術化的引導與學生積極而自主的探究相互融合實現(xiàn)一種良性互動,從而實現(xiàn)學生能力的提高.筆者認為高中物理課堂的師生良性互動應該具有以下的特點:
(1)全體性.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對課堂互動的預設應該是面對全體同學的.因此教師應該對即將面對的每一個學生個體都要非常的了解.例如,同學甲物理實驗操作能力很強,同學乙恰恰相反.教師在進行演示實驗需要實驗助手可以選擇甲,或刻意選擇同學乙給他鍛煉的機會.
(2)廣泛性.這里的廣泛主要是針對互動內(nèi)容而言.一般說來,師生的互動是由教師主導,圍繞物理教材相關教學內(nèi)容展開的.隨著教育理念的革新,我們也倡導讓學生反客為主,由學生來主導著互動活動的推進,而且活動內(nèi)容不應該局限于課本內(nèi)容的學習,也可以拓展到學生所關心的物理話題.基本可[JP3]以理解為,學生想探索什么,教師就要根據(jù)要求,進行相應的安排.
(3)自由性.自由可以理解為:時間、空間、形式等多方位的自由.互動的開展不限于課堂上,學生在課后、甚至是假期,都可以和教師進行互動,以完整自己的學習需要;至于空間就更加沒有限制了,隨著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師生互動可隨時隨地地通過網(wǎng)絡來進行;最后互動的形式也不應該局限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一問一答,可以是討論質(zhì)疑的形式,可以是游戲表演的形式,甚至可以模仿IYPT競賽,教師和學生圍繞某一物理研究性學習課題的設計進行一場辯論,在辯論中來提升學生的物理能力.
3 高中物理教學互動的改良策略
要改良高中物理課堂的師生互動現(xiàn)狀,主要途徑是促進學生完全融入課堂,激起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筆者結(jié)合工作實踐,設計了如下策略.
3.1 營造輕松而活躍的課堂氛圍,推動學生融入課堂
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抽象而生澀,容易使學生望而生畏,對教師敬而遠之.這種狀況的結(jié)果是課堂上學生畏首畏尾,氣氛沉悶壓抑,久而久之,學生受此感染,思維也就趨于僵化.因此,物理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對抽象概念要創(chuàng)設情境,化虛為實,對難點更要層層鋪墊,化難為易,如此就能營造出輕松的學習氛圍,從而帶動學生思維的活躍度,幫助他們?nèi)谌氲秸n堂,提升學習效果.
例如,“加速度”這一概念的教學.“加速度”的難點就在于它的抽象,不少學生習慣性地從字面上來理解它——“增加的速度”,最終越學越迷糊.有經(jīng)驗的教師會讓學生自主探究“加速度”的概念,引導他們從“速度”、“速度變化量”、“速度變化的快慢”這三個不同物理量,由淺入深地認識某些具體的運動情境,在真實的物理情境中,自主構(gòu)建“加速度”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具體的物體圖景使得學生思路變得清晰,教師放開約束,使他們學得輕松,學習也就更加投入.
3.2 以探究實驗為契機,推進師生對話
學生在進行概念和規(guī)律學習時,一方面是從生活中的物理現(xiàn)象來進行總結(jié),另一方面往往是在試驗中探究.學生通過實驗來探究物理規(guī)律的過程,事實是在他們已有認知的基礎上,結(jié)合有關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對物理量之間的關系進行合理的猜想,然后再通過實驗來驗證,根據(jù)實驗結(jié)果進一步修正猜想,再次實驗驗證,循環(huán)往復,最終獲得正確的認知.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真正地展開科學探究,學生在面對難題時,會對教師有尋求幫助的對話需求;在獲得成果時,又會有在教師面前展示成功的念頭,方方面面都推動著良性互動的生成.
例如,“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認為該結(jié)論初中學生就有所認知,高中稍加點撥即可.殊不知牛頓第一定律的構(gòu)建過程中的理想試驗和科學推理正是物理思維和方法的精華所在,學生通過實驗來探究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進行良性師生互動的一種體驗.教師可讓學生結(jié)合圖1所呈現(xiàn)的實驗場景來進行探究.探究過程中,教師經(jīng)常性地參加各小組的討論,引導他們讓小車從同一高度出發(fā),經(jīng)過不同材質(zhì)的水平面,對比運動位移差別的原因.當學生從摩擦力大小差別的角度給出解釋時,讓他們進一步思考:若摩擦力減小到零,結(jié)果會如何.很多同學會爭先恐后地告訴老師,小車會一直勻速直線運動下去.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會習慣的和教師進行對話,這就是良性互動的一種體現(xiàn).
3.3 富有引導性和親和力的語言,拉近師生距離
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像編劇在設計對白一樣打磨自己的課堂語言,這里的語言包括提問方式、說話語氣、鼓勵(或評價)時的措辭,甚至連說話時的體態(tài)都要有所注意.從物理學科特點出發(fā),教師還必須注意到自己的提問能否有效激起學生的探究興趣,自己的語言能否引導學生對物理問題的思考,而且還要注意對學生的探究成果進行及時的鼓勵和肯定.
例如,在“牛頓第二定律”一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用這樣的開場白來進入新課:“今天早上上班時,我在十字路口等紅燈,因為有多條車道,所以停在停車線邊的有一輛保時捷和一輛拖拉機,試問當綠燈亮起時,誰的啟動更快?”學生會笑著答:“當然是保時捷.”教師可故作驚訝地說道:“你咋知道的,莫非你當時也在現(xiàn)場?”學生笑答:“那還不好推斷,保時捷動力如此強勁,拖拉機還能跟它比?此外質(zhì)量上也有差別啊.”就這樣,很快就進入有關加速度與力、質(zhì)量等物理量關系的討論.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用幽默風趣的措辭引起學生陣陣笑聲,在愉快的互動氛圍中進入了新課的學習.
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和諧的師生關系、輕松的課堂氛圍,讓我們的學生在良性的師生互動中享受著物理學習的過程,這不正是我們一直的追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