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愛 紅
(晉中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山西 晉中 030600)
?
轉型期東泉鎮規劃建設新思考
鄭 愛 紅
(晉中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山西 晉中030600)
結合平遙縣東泉鎮的歷史淵源及文化價值,介紹了保護性開發東泉鎮對農村社會發展的作用,并從村鎮體系、鎮域空間、旅游、歷史文化名村保護等方面,闡述了東泉鎮的總體規劃要點,旨在推動該鎮的全面發展。
新農村,轉型發展,村鎮體系,歷史文化
東泉鎮地處平遙縣城東南部距縣城15 km,東鄰朱坑鄉,西連岳壁鄉,南靠沁源與孟山鄉接壤,北依岳壁、朱坑鄉,全鎮總面積139.96 km2。全鎮現轄22個行政村、人口19 839人,擁有耕地27 792畝,擁有森林面積12.8萬畝。2013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突破1.55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6 770元。東泉鎮地勢高低起伏,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土地與森林資源豐富,境內主要河流為惠濟河。
東泉是平遙的四大古鎮之一。東泉村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早在唐代,東泉的村名就被鐫刻在碑銘之上。東泉是古官道“平豫大道”的重要節點,明清時期就是商業重鎮。東泉也是戰略要地,抗戰時期,是太岳革命根據地重要的物資轉運站和情報站。抗戰勝利后又是平遙縣委與縣民主政府駐地,東泉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2006年被省政府命名為“山西省歷史文化名村”。
東泉鎮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東泉為平遙縣的商業重鎮、交通樞紐。東泉鎮自然地貌復雜多樣,森林覆蓋率高,生態環境良好,自然風光優美,是理想的天然氧吧。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農業發展非常重要,東泉鎮位于汾河流域,汾河的支流惠濟河就位于東泉境內,從而使東泉成為重要的農業區,千百年來,東泉的漁樵耕讀也孕育出跑旱船、放焰火、背棍、闖火陣、游九曲等獨特的民俗風情與農耕文化。東泉民風淳樸,文化底蘊深厚,境內有東泉、西趙、彭坡頭3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東泉鎮歷史文化積淀深厚,鎮域內有許多文物、古院落保存良好,歷史文化價值高。
東泉地處全國大旅游熱點城市北京和西安的中心地帶,是山西省“一城一山一水”旅游戰略新格局的中心,是平遙縣構建的“一城兩寺、一山兩水、四線八村”大框架中的重點景區。現在不少有識之士把目光投向旅游事業,這均為東泉轉型發展的重要動因。
東泉鎮的保護性開發,是在保護理念的指導下,保證當地生態、社會、環境效益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進行的,以保護資源與文化為目標開發。東泉土地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越,區位條件得天獨厚,蔬菜、瓜果、農副產品已經在城市消費群體中建立起綠色品牌,新型農業化發展前景可觀。東泉村歷史文化悠久,村莊格局獨特,保存完好,景色秀美,鎮域南部的超山自然保護區、惠濟河風光相得益彰,山水相連、珠聯璧合,旅游發展潛力巨大。
作為生態優越的農業區,東泉鎮可以成為高品質城市農副產品的供應地;作為文化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名村,東泉也可成為城市農耕文明的科普教育基地;作為環境優美的風景區,東泉可以成為城市郊野度假的休閑地、旅游目的地。
首先,要充分認識到東泉的保護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之間的辯證關系,發揮固有功能的基礎上,擴展旅游功能。通過對東泉獨特資源的挖掘將其納入農村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中,實現各種資源的整合與相促發展,激發東泉的產業功能,實現產業鏈的延伸發展,推動農村社會的全面發展。
其次,東泉鎮規劃不僅要與土地利用規劃相協調,而且通過空間特色的塑造,實現鄉村空間的優化、土地利用率的提升和空間品質的改善,在分析東泉村莊肌理的特征、社會傳統、村民心理特征的基礎上,協調好傳統村落格局的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的關系。
4.1社會經濟發展規劃
東泉以經濟社會客觀條件為基礎,以“生態大鎮,養殖強鎮,商貿重鎮,文化名鎮”四鎮為建設目標,加強農業結構調整,以“高標準、高起點”為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循環農業生態園,以現代化養殖業、綠色農產品為主線,以“豬—沼—果”“豬—沼—菜”“豬—沼—糧”循環農業為基本模式,建設功能完備的循環農業生態示范園,體現現代特色,發揮示范功能,突出地域特色,通過沼氣供戶,產業帶動,安排就業,帶動一方經濟。利用良好的商品流通市場,便利的交通條件,發展商貿經濟建設,用以促進地方經濟產品的輸出。充分利用東泉的生態資源優勢將特色農業觀光農業與旅游結合起來,把東泉發展成以農業生態觀光旅游、休閑消費為一體的多元化的現代都市農業產業鏈,實現一產與三產的聯動發展。
4.2村鎮體系結構規劃
根據東泉鎮經濟發展水平、村鎮分布現狀、生產力布局要求,充分分析地域環境、發展條件、經濟基礎,依據村鎮人口規模及國家村鎮規劃標準,村鎮體系按三級設置:中心鎮、中心村、基層村。一級:中心鎮區——東泉鎮政府所在地,區位優勢明顯,居民點建設基礎相對較好,以商貿服務業、旅游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發展潛力較大,規劃作為鎮域的政治、經濟、商貿與文化中心。二級:中心村,為鎮域內規模較大,地理位置良好、建設基礎較好、具備當地特色、發展潛力較大的鄉村居民點,主要承擔著鄉村地區農民生活服務和農業生產服務中心的職能,是村莊與鎮區聯系與交流的紐帶。三級:基層村,主要承擔著規劃期內鄉村地區一定農業生產服務職能,屬于暫時性農村居民點,遠景根據經濟發展條件逐步撤并。
4.3鎮域空間結構規劃
鎮域空間組織采用點軸片型模式,形成“一核、一軸、三片區”。“一核”即東泉鎮區,以鎮區為發展極核,吸引全鎮的人口與生產力集聚,形成鎮域發展的極核,帶動整個鎮域的發展;“一軸”指沿平孟公路形成的鎮域發展主軸;“三片區”指以和汾高速公路以北平川村為主體的生態養殖區與干鮮果品經濟區,以超山保護區為主體的生態休閑旅游區和以南部山區為主體的生態經濟林區。
4.4鎮域旅游規劃
東泉鎮的旅游發展必須以優良的自然環境與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為根基,在保護的前提之下,圍繞人文資源、山水、鄉村等生態文化旅游資源,進行適度的旅游開發,把東泉打造成為具有晉中鄉土特色的風情小鎮。東泉要結合周圍景點,以市場變化為依據,增加旅游活動的項目品種,設計多樣的、參與性強的旅游活動項目。東泉周邊的旅游資源有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超山自然保護區、梁坡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等自然景點與人文景點,具有旅游聯動開發的優勢,可以將此地打造成為集文化旅游、養生休閑、農家度假、紅色旅游、科學考察為一體的旅游區。
4.5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
東泉村的古村保護工作不僅是保護建筑單體,更重要的是保護在特定的自然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古建筑群的完整環境系統。古村保護要采取因地制宜的保護策略,不同性質的采取不同的保護措施與利用方式,在科學實用的基礎上呈現古村原有的景觀系統與豐富的歷史信息。保護與發展要齊頭并進,將古村保護與當地人民生活相結合,形成保護與發展互相推動形成的良性循環。東泉坐落于寶塔山山腳,周邊的山體、農田惠濟河兩岸的自然地形地貌均應受到保護。東泉周圍自然起伏的地形,傳統的路網格局、街巷尺度、走向、界面,村內的遺址遺跡古樹名木等均為保護對象。四合院內院落式格局,當地傳統的建筑樣式、尺度、材料、傳統的建筑技術,建(構)筑物布局、建筑裝飾燈也應與其協調。
東泉的自然資源、社會傳統、生產方式等決定了東泉規劃既有傳承又有發展,基于東泉多元價值和文化特色基礎上的保護性開發,應與鄉村經濟社會發展、鄉村規劃建設相結合,整合各類資源,進行產業引導,鄉村空間格局優化和基礎設施的完善配套,有望走出一條轉型期東泉發展的和諧之路。
New thinking to Dongquan tow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transition stage
Zheng Aihong
(JinzhongUrbanandRuralPlanningandDesignInstitute,Jinzhong030600,China)
Combining with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cultural value of Pingyao county Dongquan town,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role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ongquan town to rural social development, and from the villages and towns system, town domain space, tourism,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 protection and other aspects, elaborated the overall planning main points of Dongquan town, aimed at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town.
new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village and town system, history and culture
1009-6825(2016)08-0022-02
2016-01-04
鄭愛紅(1971- ),女
TU982.2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