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品田
改變自心
——致“龍門氣象·第二回山水畫創作展”
呂品田
“龍門氣象”是龍瑞先生和眾弟子以師門之誼,為精研山水畫藝、深究文脈精神而自發的同仁雅集活動。此前的2012年,大家已借宋莊一耕美術館首次開張,今日展事則是再度之會。一群志趣相投的青年畫家,在龍瑞先生的帶領下,深入太行,俯仰浩浩山水,體貼幽幽林泉,緣傳移模寫、騰踔萬象的寫生創作追尋“中國山水畫的味道”。再會之圖,立意煥然。
此屆雅集,取題“味道”,無論是察道理玄妙,或是悟情味意味,或是品滋味氣味,其中之義莫不關涉自由而充沛的深心之自我,莫不訴諸審美生發之主體條件的“澄懷”。心浮氣躁,彷徨不安,何以咂摸筆致墨韻間的味道,又何以感悟山水林泉間的天地靈氣與造化生意?!
記得當年在研修班上,龍瑞先生強調過:“我們要用最簡單的辦法,用最大的努力深入傳統中去。那些規律性的東西是我們研究中最本質的問題。”這次雅集立意,不尚迂闊,反求諸己,把深度的追求化作胸襟廓然的細嚼慢品,以從容簡淡、心平氣和的心態感悟山水精神。這般取向,在于踐行“最簡單的辦法”,也透著前瞻的問題意識。
在現代化進程中,我們曾深深地卷入追求效益、擴張規模的“速度化”旋渦,即便眼下,我們依然沒有完全擺脫時潮的裹挾。好在轉機已然呈現,中國的發展正在走向新常態。如今,中國人自覺規劃的發展藍圖,已決意改變專注經濟快速增長的傳統發展模式,人的生存狀態也將逐漸出現節律的調整。由這個日益清晰的前景,可以預見隨之而來的生活世界圖景或心理意象的奇妙變化。這變化并非出自世界的本質,其原本在于人們自心的改變。
因為自心的改變,人們將逐漸回歸生活的常態,回歸切合宇宙生機規律的道統。擺脫“速度化”裹挾而獲得的駐足凝神,將會支持品味生活的從容與嫻靜,以至深刻地影響人們的認知心理和感受能力。由此生發的生活感知不再如浮光掠影一般膚淺,審美認識不再流于雞零狗碎的片段和瞬間,繪畫創作也不必再以頻繁變換的駁雜圖像來彌補感受和認知的貧乏。一個躁動不安的時代行將過去,而龍瑞先生曾經期許的“嫻靜地面對一棵老柿樹,從容感悟其悠然生意”的自在生活愿景,也將款款而來。不妨料想,如此情境中的繪畫,當擺脫扭曲或畸變的“圖像生產”境遇,重新回歸生活的常態,融入關懷人生之大道。
眼下,龍瑞先生和弟子們帶著這樣的問題意識規劃著他們的雅集,大家也會以此問題意識檢視自己的作品。想必,身心的自省將啟示心靈超以象外,在體會的太行山精神中感悟靈心澄明的自得。
新聞鏈接
“龍門氣象”太行山寫生創作展在北京開幕
2016年6月12日下午,“龍門氣象”太行山寫生創作展于北京宋莊一耕美術館隆重開幕,展出作品六十余幅。中國國家畫院名譽院長龍瑞、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呂品田、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總編楊惠東、《中國美術報》執行主編王平等出席了開幕式。
“龍門氣象”是當代著名山水畫家龍瑞先生同眾弟子為精研山水畫藝,以“正本清源、回歸文脈”為要旨而發起的系列寫生與創作活動,此次畫展是2013年“龍門氣象”展事的第二回。參加此次畫展的有(以年齡為序)龍瑞、彭國昌、周逢俊、韓浪、管苠?、熊紅鋼、曹建華、劉罡、王愛宗、唐輝、張桐瑀、陳一耕、袁學君、李曉松、石峰等共15位畫家。此次畫展以太行山為創作主題,并重點表現出中國畫筆墨語言的“品位”與“味道”,盡可能地為中國畫增加可品性和耐賞性。為了對太行山有更進一步的理解,2014年秋季,龍瑞先生親自率眾弟子深入太行山進行寫生,并對如何理解筆墨在山水畫中的主體作用給予翔實解說,這對大家在創作中抓住繪畫表現的本質十分重要。
在龍瑞先生看來,中國山水畫發展到今天,是成就與問題并存的,不耐看、不耐品已成為畫壇的頑癥,若不攻克此端,當代中國畫很難稱得上是真正的發展。因此,龍瑞先生將此次創作要著重關注的問題放在了中國畫筆墨的味道上,想方設法讓中國畫多一些耐人尋味的可賞性。
在這樣的期望和期待中,眾弟子們從收集素材到構圖創作,每一個環節都緊抓不放,爭取能畫出令人信服的好作品來。
為了能使展覽水準比上一次有所提升,龍瑞先生定期給大家看作品,嚴格把握作品質量關,對有些不足的作品提出了改進建議,對不太理想的作品提出重新再來。就在如此這般的幾個來回中,大家的創作水準迅速提高,最后,每人從若干作品中選出三至五幅滿意之作匯集此處,等待廣大觀眾的評判。
我們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雖然都以太行山為表現對象,但是,大家的作品卻絕無雷同感,每位畫者都努力發掘出自己的心性和筆墨表達方式,彼此間拉開了風格上的距離,這對當下畫壇南北風格趨同、師生面目雷同的現象也是一個主動的“逆襲”。
從“’85美術思潮”至今已三十余年,其間中國畫發展可謂跌宕起伏,問題不斷,時至今日,似乎該對以往30年有個交代,可是,有多少畫者能交上令人滿意的答卷呢?此時此刻,是我們應該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了,我們也期望龍瑞先生給下一次寫生與創作活動提出新的思考和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