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丹
文人畫家與寫意花鳥瑣談
宋丹丹
從中國繪畫的歷史來說,首先出現的是人物畫、山水畫,最后花鳥畫慢慢成形。隨著對前人成就的吸收和藝術理論的發展,花鳥畫成為最具中國畫代表性的類型,而文人們也偏向選用花鳥寫意作為直抒胸臆的表達手段,以期達到意在其中、借畫抒情的境界。中國花鳥畫萌芽于魏晉南北朝,至唐代漸趨成熟,在早期的佛教壁畫中已能看到花鳥的形象,但那時的花鳥,充其量是起圖案裝飾的作用,與獨立成科還相去甚遠。在初唐、盛唐的人物繪畫中,以及在墓室壁畫上,出現了大量的花鳥題材,但它們大都是人物的陪襯部分,是處于背景地位,真正作為獨立畫種,則是從五代開始。總體來說,經歷后代文人的繼承與發展,寫意花鳥講究筆墨揮灑,用筆技法較為直接,點、線、面較大,粗細適中。
“文人畫”顧名思義是以文人階層為主要力量所從事的繪畫,但更為重要的是,“文人畫”追求的是一種文化境界和人文品格?!拔娜水嫛钡漠a生是中國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奇特現象,有著深刻的社會、文化背景。它從原來的文人閑暇余事,上升為中國畫主流的首位,絕不是靠文人筆下有幾張佳作流傳,更不是靠幾個文人湊趣就能完成的,而是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文化共識,才能完成由“支流”變“主流”的任務?!拔娜水嫛痹谛螒B上,既和工匠、宮廷畫風判然有別,又和未經繪事磨礪的文人“墨戲”不同。并不是由文人來畫的就是“文人畫”,它必須要完成自己并形成自己獨立的語匯,才能形成畫種,才能自我發展,而首先樹起“文人畫”大旗的人就是蘇軾。
蘇軾(1037—1101),唐宋八大家之一,四川眉山人,出身詩書世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謚文忠。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并稱“三蘇”。論詩,他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論詞,他與辛棄疾并稱“蘇辛”;論書,他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宋四家”;論經歷,更是曲盡人生顛沛。他的文才在他的人生經歷中孕育成長,使他達到了他人難以企及的文學藝術成就。命運的顛沛和多舛,使他的情懷在書畫中蘊含和釋放。墨竹松石是他頗具代表性的作品類型,從中可以窺視到他清高自傲的一面,借以抒發他內心的憂郁。他的竹以求“勁”著稱,表達出他孤身傲世的追求和孤寂?!罢摦嬕孕嗡?,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是他對詩畫的高度概括,又回答了“文人畫”的兩個問題。不糾結于形似與否,筆墨的部分夸張反而有助于物神與人意相互協調與統一,從而達到詩情畫意一體和超凡脫俗的境界。蘇軾的形與理的辯證關系,說明表現物象的精神和氣韻神采的關鍵所在,它順應了法與理、神與形的內在聯系;同時也表明“文人畫”并不是任意涂抹的“墨戲”,而是對物理、物態觀察取舍后的概括,是對生活細致觀察后的總結。他留給后世的不僅僅是“詩畫本一律”的啟發和藝術巔峰的成就,他的出現結束了以具體畫法標領后世的時代,開辟了從“理”而入的新天地,使“文人畫”從“自發”階段向“自覺”階段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其影響是深遠的。
中國繪畫發展到宋代,已發生了審美追求上的轉換,從五代前追求色彩的富麗轉向對墨韻的崇尚,連最講求色彩富麗堂皇的青綠山水,也以墨打底,求其深厚了。由于文人介入繪事和繪畫自身的成就,單科畫種紛紛變一為二,走上了“同源不同流”的風格流變。人物畫最先成熟,也最早出現了以貫休、石恪為代表的水墨寫意畫風;山水畫的水墨寫意雖然在王維時已經開創,但是由于畫跡無存而不可領會;花鳥畫成熟最晚,但水墨寫意獨立最快,花鳥畫很快就完成了轉變?;B畫發展階段,正是文人紛紛開始進入畫壇的時期,使繪畫擁有了更高的文化內涵。在這方面比較典型的就是文同。
文同擅畫墨竹,他是在前人雙鉤染墨畫法的基礎上,以水墨直接落筆寫之,自創新格,成就超過前人,文同出身士族家庭,雖官任太守,心卻流連于田園景色。他的《野徑》詩云:“山圃繞秋色,林亭近晚晴。排石鋪衣坐,看云后帶行?!痹娭幸蚜髀冻鎏颖軈捠赖那榫w。他逃避現實但又不失君子之德,當時文人多以竹子來比喻人品的“孤傲高潔”,這是后來盛行梅、蘭、竹、菊“四君子”畫的一個重要原因。文人士大夫通過筆墨宣泄心中郁結,寄托自己的內心世界和人生感悟,選取自然植物,“以文化物”,固其必然。
在中國畫的不斷發展中,“歲寒三友”松、竹、梅因它們獨特的氣質成為代表性題材,取松、竹、梅都可傲凌風雪、不畏霜寒之特征,表現人格、品質和氣節。兩宋時期,揚無咎以梅花的傲骨正身,畫風成就斐然。而把松、竹、梅常畫在一起,創“歲寒三友”之格的就是趙孟堅。南宋是中國歷史上士大夫階層最為慷慨社稷和憂國憂民的朝代,時至末年,內憂外患使南宋偏安一隅苦苦支撐,卻也涌現出一大批文韜武略的愛國文人,他們絕不投降和合作,而是互相鼓勵。文人畫家借“歲寒三友”圖,以表情志,抒寫胸懷,畫家紛紛選擇以自然植物統象,更重要的是一種品格——畫家的品格和畫中的品格,人們追求它“意”和“跡”的高度統一,從那里真正體現出畫如其人的奧義。鄭思肖寫蘭花,常不著土,人問其故,答曰:“土為番人奪,忍著耶?”亡國之痛難以言表,只好通過幾叢不著土的蘭花來排解。借物緣情是“文人畫”常用的手段,而鄭思肖卻把這種手法引向更深刻的層面,將其人格化,并將君子之風、君子之氣貫入繪畫,使文人畫和人及人的品格相聯系,從此“畫如其人,人如其畫”為許多畫家所認同,這為“文人畫”走向追求個人風格開啟了門徑。可以說,鄭思肖在“文人畫”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是他的蘭花有多神似,而是將其君子之氣的人魂與畫中蘭花的具象有機融合,從而成為后世對文人畫家及其作品的評價標準。
文人寫意花鳥發展到明代,以沈周、文徵明為首的“吳門畫派”拉開了明清寫意花鳥的序幕。與宋代的動蕩時局不同,此時北方的蒙古族政權雖然猶存,但實力已經難以對時局產生威脅,東北女真尚不成氣候,唯有倭寇偶爾侵擾海疆。因此,與宋代的以畫明志的大我不同,中國東南安穩富庶,文人不再局限于時局的憂患和個人的志向。沈周的文人寫意花鳥開始在趣味和筆墨上力求新意,突破歲寒三友和四君子的題材局限,在筆墨元素上力求直接以筆揮寫。而其學生文徵明在這方面繼承突破,力圖賦予寫意花鳥更具獨立性的品格,因此筆墨元素更加主動直接。因此,“吳門畫派”寫意花鳥畫的筆墨語言更加豐富,成為獨具一格的嶄新流派?!皡情T四家”雖然山水畫名重當時,但都沒有像寫意花卉那樣,完成以畫傳人的任務。平心而論,“吳門畫派”對美術史的最大貢獻不在山水,而是在寫意花鳥方面。寫意花鳥由“吳門畫派”繼承元代沒骨寫意花鳥,其點、線、面較大且直接,他們超脫了梅、蘭、竹、菊“四君子”等表現題材的局限,賦予寫意花鳥畫新的內涵與品格,將自然中的花草引入畫中,用筆更加獨立、用墨更加揮灑,反映出作畫人更為超脫的意境。他們的心境是文心萬象,感情迸發,僅靠幾種物象和單純的墨色已難以表達,所以他們追求更為獨立的筆墨表達語言,這讓他們不僅能在筆墨之中沉醉,還能將所畫物象賦予心智,這種開陳鋪新的表達為后續大寫意花鳥畫開創了新的天地。
在“文人畫”之初,就已經形成了將書法的神韻蘊藏于其中的特點,但此時的書法尚未形成獨立和自發性的特點。后來的文人畫家主動將書法帶入繪畫領域,風格要求以書入畫,由“自發”發展到“自覺”階段。清代朝局安定,士大夫階層畏于時政嚴苛,因此書畫中大情懷與明志風格偏淡。清代“揚州八怪”畫得最多,題跋也最多;鄭板橋僅以幾筆蘭竹就稱雄畫壇,這在有些人眼里是不可思議的事。其實,鄭板橋的幾筆蘭竹,所觸及的是文人畫的核心領域,文人畫的筆墨語言,正好和蘭竹的自然形態相協調。竹干如篆書,竹枝如行書,竹葉如楷隸;蘭葉如撇,蘭花如點;竹干顯筆,竹葉顯墨 一枝半葉中,構成了自足的筆墨天地。
由于以書入畫的風格要求,以及筆墨語言的更迭發展,書與畫之間的相互融合和進化促使歷代“文人畫”具有各自獨特的風格和內涵。由于書法在晚清前一直是以法帖相傳承,在歷代的輾轉描摹過程中,形神漸失,又因書法往往是以人相傳,而為人師者,是否能書道正宗也是個問題。而將這種浮華的書法之筆用于繪畫,會使畫面薄弱造作。晚清時期,趙之謙成功地以北碑書風入畫,使寫意花卉洞天大開,開創了文人花鳥畫的新境界。而繼趙之謙之后,援篆籀書意入畫的吳昌碩又做了最佳的詮釋。吳昌碩說:“我的書法比畫好,金石勝過書法?!眳遣T的石鼓文為他的繪畫起了“保駕護航”的作用。吳昌碩師學過“吳門畫派”、陳淳、徐渭、八大山人、石濤、李鱓等諸家,但花鳥吸收最多的還是趙之謙。雖然吳昌碩常在畫中寫“師某某畫意”,但他多以篆籀筆法用于繪畫,一開始揮毫潑墨,就確立了自己終生的畫風。由于“石鼓文”的用筆剛勁有力、蒼古深厚,使吳昌碩的畫有了金石之氣,用筆如錯金鍛鐵,深厚持重。因此,他筆下的花卉也有剛勁中賦予婀娜的情態。他常說:“苦鐵畫氣不畫形?!边@種“氣”是調動了從筆到畫的所有因素才能獲得的,從筆中看是一種氣勢,從墨中看是一種精神。吳昌碩是歷代文人畫家中,以書入畫最突出的一位,他的書法決定了他的繪畫本性,是著意將“篆籀”之法用于寫意繪畫的集大成者,從吳昌碩開始,中國畫便朝著現代化進程邁進了。
1.諸宗元,中國書畫淺說
2.陳師曾,中國繪畫史
3.傅抱石,中國繪畫變遷史
4.鄭午昌,中國畫學全書
5.曹亮,中國花鳥畫之“四君子”,藝術研究,2014,(3):76—77
6.孟遠烘,合浦蘇軾像,美術界,2015,(8): 95
7.張恒軍,花鳥畫傳統的動態演變與發展可能,2013,(3):12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