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文郁
?
小山村大變化
■ 宋文郁

木坑村新貌
日前,我和三位文友興致勃勃地來到近年來富甲鶴山市址山鎮云鄉老區的木坑村。該村又名潭木坑,解放初期曾改名為云鄉第四村,坐落在鹿湖山下,群山環抱、山巒疊翠、流水淙淙,是云鄉最偏僻的小山村。
我們一進入村里,只見山腳下小溪旁,一幢幢色彩繽紛、建筑講究的農家新樓宇,或在綠樹掩映下若隱若現,或在碧水旁倒映美姿;文化室、籃球場、小花圃、硬底化村道、巷道,路燈、自來水設施等,一一展現在眼前。好一派如詩如畫的農村新面貌!
據了解,昔日的木坑人,住的全是泥磚屋,低矮、簡陋、殘破,有的爐灶設在廳堂,有的甚至人畜共居一室,人們生活窮得發慌。因而云鄉地區曾流傳著這樣的一首客家山歌:山窮水瘦木坑人,無飽無暖度日難,一年四季著爛衫,好多光棍大男人。
幸好,在黨的改革開放富民政策感召下,特別是鶴山撤縣設市以后,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支持下,木坑人治窮致富、積極奔康的決心和信心,猶如強勁的東風,時刻蕩漾在村頭村尾,蕩漾在各家各戶。村民們在上級部門的引導下,大膽地打破了傳統、單一的耕作結構,實行大種反季節蔬菜、良種馬鈴薯、儲良龍眼、優質水稻,以及養豬、養魚、養雞、辦工廠、出外打工、做生意等。這樣,經過十多年來的打拼,木坑村,這個只有400余人的小山村,一躍成為全鄉老板最多、富人最多的老區村,有百萬富翁4戶、千萬富翁3戶、億元富翁l戶,村民人年均收入達l萬元以上。
木坑村民手里有了錢,他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建房子。從1998年以來,這個僅有70多戶人家的小山村,已先后建起了近50幢新樓房,有40多戶人家在沙坪、江門、佛山、珠海等地購置了別墅或小洋房?,F在,木坑人不僅居住面積比以前大大增加了,其居室的質量更是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目睹新建的農家住宅,有的典雅大方,有的華麗別致,有的氣派非凡,還有的中西合璧……過去簡陋、粗糙的松木、山竹家具,現已換上了具有現代氣派的新潮家私,彩電、摩托車、小車、手機、電腦、液化石油氣設備等,已紛紛進入木坑村的農家。

木坑村文化室
在這里,尤為值得稱贊的是,十多年來,絕大多數男青年積極搞科學種養、做生意、外出打工等。由于他們誠實肯干,吃苦耐勞,不僅學到了本領、掙到了錢,也贏得了不少外地姑娘的芳心。據統計,已結婚的男青年中,有七成娶了外來妹。此外,木坑人富裕了不忘集體福利事業。近15年來,該村已先后安裝了自來水設施,拓寬和鋪設了水泥村道、巷道,修建了橋梁,5年前還建了一幢全云鄉最大最漂亮的文化室和標準的籃球場,村道和村邊種上了風景樹、果樹等。因而,凡到過木坑村的人都會夸贊它是小康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革命老區的小明珠。
如今,木坑村家家有新屋,戶戶有存款,大人有工做,小孩有書讀,老人享清福。這真是:小山村,大變化,廿年前,盡窮家,廿年后,多富家,外地人,都夸它。因此,不久前又有人給他們編了一首新的客家山歌:木坑人來興沖沖,豐衣足食唔使窮,家家都有新樓住,不斷前進心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