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增江 ,劉俊娟
(1.石家莊理工職業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91; 2.河北師范大學附屬民族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91)
物理學史研究了物理學的發展規律,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人們對物理世界觀不斷積累和發展的過程,說明了物理學中的概念、定理、定律和理論體系的產生發展的歷程。它蘊含了豐富的史學知識,能夠鑄造學生的心理品質,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形成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教材中的素材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信念、意志,鑄造優良品質。物理學家頑強曲折、激動人心的創造過程往往被嚴密精美的邏輯推理掩蓋了,學生只能通過具體的物理定律、定理、公式前面的物理學家的名字,對定律定理的建立過程有模糊的了解,學生對物理學家的創造工作有神秘感,認為物理學家都是天才,都是具有超能力的圣哲,認為他們的成就是很難逾越的,對物理學的本質很難理解透徹。由此可見,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物理學史的教育尤為重要,有助于學生了解建立的過程,比如牛頓“站在巨人肩膀上”讓學生形成謙遜的態度;愛迪生“燈泡的發明”經歷了艱辛的挫折,培養學生堅韌的品格,要在逆境中奮發向上;湯姆生和學生盧瑟福的師生故事,教育學生更加敬佩科學家的光輝典范人格,這些事例一定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陶冶情操,美化心靈,促進學生優良品質的形成。
中國古代雖未形成完整獨立的物理學體系,但也積累了豐富的物理知識。教學中講授古代物理學史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增強民族自豪感。古代物理學史上,我們的祖先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墨經》中把不能分割的物質為例稱作“端”,亦即原子之意;《莊子》中“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這里的“端” “小一”“無內”都含有與原子相似的意思。王充在《論衡·效力篇》中有“人有知學,則有力矣。文吏以理事為力,而儒生以學問為力”。在西方,直到17世紀初,弗朗西斯·培根才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名言;沈括在宋代就發現了地磁偏角,比西方早了400多年,建于公元1056年的遼代山西應縣木塔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最高大的木構建筑,所用斗拱有60余種,內涵豐富的材料力學和結構力學知識,經十幾次六級以上地震,至今安然屹立。[1]
錢學森是中國的“兩彈一星”科學家,是著名的火箭、導彈專家,被老師馮卡門稱為偉大的天才,還有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崔琦等,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些科學家的事跡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幫助其樹立遠大理想目標,產生為祖國而學習的強大動力和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有學習的動力和熱情,但興趣不是天賦,不是天生就具有的,在教學中,要培養,要提高,不失時機地講一些趣聞故事,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形成濃厚的興趣,活躍氛圍,以提高學習效率。
物理學史本身就是一部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是在經驗、實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繼承與突破的過程,包含了豐富的唯物主義觀點,比如光學中的波粒二象性為矛盾的統一性,對光有了更深的認識;質點、剛體等理想化模型的建立是抓住主要矛盾的研究方法;人們對原子結構的認識是幾代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是不斷修正補充的結果;量子力學的建立更是經歷了許多科學家的努力,在愛因斯坦和玻爾的論戰中,促使量子力學的完備性得到系統研究,推動了量子力學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這些知識的講解有助于學生對教材的理解,有助于學生了解其發展的背景,從而對各知識點形成深刻記憶。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現代科技所必需的系統的物理知識,還應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和研究方法??茖W既是一種人類的知識體系,又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和探索過程,而通常的科學方法都貫穿在物理學發展的過程中。物理學具有很強的繼承性,許多科學家就是從對本學科的歷史研究中,開始自己的創造活動的。牛頓說過:“如果說我比別人看的遠一點,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辈粌H牛頓如此,凡是作出重大貢獻的物理學家都是善于批判和繼承的。學習物理學史有助于活躍思維,增強膽識,使學生更自覺地繼承前人的事業,有效地進行學習研究。而將“研究性學習”納入新的課程體系,通過物理學史進行科學方法教育變得尤為重要。
總之,物理教學過程中,要深入挖掘物理學史上的價值功能,也可結合物理學史開展展板展示,開展專題講座,組織學生參觀,并舉辦物理學史知識競賽,也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播放錄像電影等[2],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培養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形成唯物主義世界觀,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樹立遠大理想目標,成人成才。
[1]物理學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物理課程標準解讀[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