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茹
(上海市青浦區第一中學,上海 201700)
《上海市中學化學課程標準》指出:化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尊重不同學生的需求,正視學生的差異,以多種方式增加課程的可選擇性,給學生提供平等的、可選擇的學習機會,滿足學生發展的多種需求。要以學生為主體,改進學生學習活動的結構,讓學生生動、主動地發展。要加強實踐和實驗環節,注意聯系實際,努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要達到這些要求,就需要教師通過精心設計教學問題來改進教學行為,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近期的聽課活動和教學實踐,我對高中化學課堂中的問題設計有以下幾點認識:
在呈現課堂問題時要善于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創設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的情景,讓學生從所熟悉的情境中感受生活中處處有化學,越接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越高,學習效果就越顯著。
例如,在高一化學拓展課《硝酸》的學習中,教師在課前先讓學生觀看一則硝酸泄漏事件的新聞視頻,視頻播放完畢,以“頭腦風暴”的活動形式讓學生根據“硝酸泄漏事件”的報道和實驗桌上的實物,歸納硝酸的性質。學生積極踴躍地開始交流自己對硝酸性質的認識:
S1:消防員都穿著防化服,說明硝酸具有腐蝕性;
S2:硝酸可溶于水,消防員用水槍噴灑泄漏出的硝酸;
S3:現場聞到刺激性氣味,硝酸是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液體;
S4:事故現場出現大量黃色煙霧,有可能是硝酸不穩定,分解產生的;
S5:運輸濃硝酸的車輛是鋁罐車,說明硝酸具有強氧化性,常溫下可使鋁鈍化;
……
這樣的問題呈現方式讓學生耳目一新,學習興趣盎然,情不自禁地展開交流學習,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對新課內容的理解,掌握知識,使學生在快樂中接受知識。
教師設計課堂問題時應如攻伐堅木一樣,由易到難,由淺及深。
例如在高一化學《硝酸》一課中,濃硝酸和稀硝酸的化學性質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到底先學習哪個物質的性質?這就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學生對紅棕色氣體二氧化氮更加熟悉,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從濃硝酸與銅的反應開始探究濃硝酸的性質:
(1)是否能觀察到明顯的實驗現象?
(2)是否有氣體生成,如果有,氣體是什么顏色?
(3)溶液顏色有什么變化?
請根據實驗現象試寫出反應物和產物即可;氧化劑是_______;被還原的元素______。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比較順利地分析出濃硝酸與銅的反應,接著繼續引導學生探究稀硝酸的性質:
(1)是否能觀察到明顯的實驗現象?
(2)是否有氣體生成,如果有,氣體是什么顏色?請將產生的氣體從膠頭滴管中擠出來,讓其與空氣接觸,看看有什么變化?
3.液顏色有什么變化?
請根據實驗現象試寫出方程式反應物和產物即可;氧化劑是______;被還原的元素______。
這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問題設計,讓學生在回答中節節勝利,這樣學生才能積極思考,倍增學習勁頭。也讓學生對不同的學習內容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同時,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培養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
平時的課堂教學更重要的是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而基礎知識包括化學概念、原理和實驗事實,這是學生解決問題的源泉,是能力的載體,它來源于教材,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引導學生對教材的閱讀。
例如在高一化學《化工生產中能否做到又快又多》一課中,學生對接觸法制硫酸各步驟對應的設備和原理是很陌生的,此時教師及時引導學生觀察課本中沸騰爐的構造并提出問題進行引導:“為什么要將礦石粉碎成很細的粉末?”“仔細觀察沸騰爐的結構,說明它是怎樣使反應物充分接觸的?”并且進一步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的“資料庫”中關于沸騰爐的介紹,使學生更加充分地理解沸騰爐的構造和原理。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注重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既能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也能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嚴密的化學思維方法,還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歸納問題的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問題是思維的源泉,更是思維的動力。在課堂教學中,問題是創設教學情境的重要條件,要引導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解決,從而主動構建對知識的理解。課堂提問是教學中進行啟發性教學的重要環節,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計是關系到整個教學成排的關鍵,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因此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計對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王二利.新課標下高中化學探究性實驗的有效教學策略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2]高麗.新課標下提升高中生化學學習興趣的途徑[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