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茂海
(山東省東營市廣饒濱海學校,山東東營 257399)
研究性學習是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最基本的指定領域,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探究興趣,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和養(yǎng)成良好個性品質的重要責任。近年來,研究性學習課程如何上,一直是困擾中小學教師的一大難題。
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談如何在中小學中上好研究性學習課程,與各位同仁分享。
研究性學習課堂的教學,一般包括研究準備、研究過程、研究總結三個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又包含三個步驟,現(xiàn)分述如下。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師可根據(jù)地方特色及各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來選擇內容,并以“大單元”的形式呈現(xiàn),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實際出發(fā),提出感興趣的問題研究。開始時學生也許無從下手,這就需要教師從中點撥。對于學生的問題,全班匯總后,討論確認有價值的課題,切記不可取笑學生提出的問題幼稚,要多加鼓勵。然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及友好程度自主選擇研究題目,組建課題組,引導他們形成簡單的研究思路。如在教學“自行車王國”這一主題時,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對自行車的發(fā)展史、自行車是如何轉動的、最受歡迎的自行車等內容感興趣,于是便及時引導學生針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自由組合成研究活動小組。
(1)課題名稱。
(2)課題組人員名單。
(3)研究目標:參考單元主題目標和子課題的實際來確定本課題的研究目標。
(4)成員分工:對課題進行深入地推敲,針對每位成員的特點加以分工。課題組每位成員既要分工明確,又要互相合作。如采訪活動,主持、記錄、攝像、整理、安排等都要詳細做好人員分工,有條不紊地進行。
(5)研究內容:課題要研究的具體內容。
(6)研究方法:根據(jù)研究的對象和內容,選擇相應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調查、查閱資料、采訪、實驗等。
此環(huán)節(jié)包括人員準備和器材準備。
(1)人員準備:除參加研究的人員做好準備外,還要通知要參觀、訪問、調查的人員進行必要的準備。
(2)器材準備:研究活動需要的器具,如:相機、錄音機、筆記本、需要的交通工具等。
通過表揚別的學生某方面的優(yōu)點來提醒家長,讓其明白自己孩子在這方面的不足,知道今后該朝什么樣的方面努力。這樣,不僅在家長面前給學生留了臉面,拉近了師生的距離,也使談話氣氛活躍,場面融洽和諧。
在探究活動中,每個小組成員把參與活動過程中觀察、采集到的數(shù)據(jù)、圖片、文字資料收集好,把調查、訪問過程中記錄的材料和從網絡、課外書中搜集到的資料整理好,對活動中的感受和體會加以總結,為下一步的成果展示做好準備。
統(tǒng)計與調查是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探究、自主解決問題的關鍵階段。要設計好各種統(tǒng)計表冊。如“進行新農村建設調查”時,要設計出原有房屋、樹木、硬化道路、家用電器等的統(tǒng)計圖表,還要設計出現(xiàn)在的實有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圖表。讓學生按照制定的研究方案,深入到社區(qū)、工廠、村莊等活動基地進行調查研究。
參觀是研究學習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學生通過親眼目睹、親手操作,對要研究的課題產生感性認識,從而為解決問題奠定基礎。
通過以上三個環(huán)節(jié),學生掌握了研究學習的第一手資料,這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對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資料進行統(tǒng)計、歸類、分析,提出自己的觀點,撰寫出研究報告。
研究成果的匯報與展示是研究性學習課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各活動組圍繞自己選定的課題內容設計豐富多彩的成果展示方式。
可采用以下幾種:
(1)板報展示:把在研究過程中搜集的資料,用板報、小報的形式,在班級或校園里展出。
(2)課題檔案袋展示:將能表現(xiàn)開展課題活動情況的材料裝入“課題檔案袋”,用作品和成果客觀地反映學生的研究開展情況。
(3)實物展示:將在研究活動中收集到的各種實物在班上展示出來,讓大家觀看欣賞。
(4)匯報:將撰寫的調查報告等進行分享。
此步驟與“匯報與展示”是緊密相連的,可將學生參與研究活動的收獲、感受、體會以小組為單位交流一下,然后推選出代表到班上交流。
研究學習的評價方法具有多元性,可分為單項評價和綜合評價。單項評價就是在每一項探究活動結束后,對每個小組或個人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評出優(yōu)秀小組或個人進行表彰鼓勵,同時指出需要改進之處。綜合評價就是針對每個學生一學期的表現(xiàn)進行綜合評定。
為了更好地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機制要在事前推出。我在教學實踐中常采用星級評價的方式,在課題組中以自評和互評的形式進行。自評時,各成員結合自己實施的程度分別打2—3顆星,如覺得做得不夠的打1顆星;互評是在自評的基礎上,課題組成員之間進行評議,內容與標準與自評的一樣。學期末,教師根據(jù)學生自評和互評的情況,給學生一個總評成績,分“優(yōu)秀”和“合格”兩級,不給“不合格”等級。老師要保證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達到合格水平及以上。
無論是哪一個環(huán)節(jié)的開展,教師都要發(fā)揮其主導作用,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不可包攬學生的活動。
研究性學習的教學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個教師要在實際操作中靈活運用教法,采用多種形式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只有這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才能更加鮮活,更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1]俊軍.反思與構想: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
[2]張莉.合作學習方式在研究性學習中應用的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7.
[3]王棟.教師行動學習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