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娟
(湖北中江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漢市 430070)
芻議養老社區居住建筑群體空間規劃設計
葉 娟
(湖北中江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漢市 430070)
本文分析了我國目前的養老社區居住建設的問題,對我國老年居住建筑的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剖析;基于三種不同的養老模式,提出了與其相適應的居住建筑模式,其中家庭養老(家庭養老+社區服務)對應的是兩代居、毗鄰居模式,社會養老對應的是養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護理院等三種模式,在此基礎上設計各種老年居住建筑模式的框架簡圖并對其特點進行了分析。
養老模式;居住建筑模式;模式框架圖
前言: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到1.776億,占總人口的13.26%。預計到2050年,60歲以上人口將達到4.3億~4.5億,占總人口的1/3。我國將進入人口高齡化、社會少子化的新階段。我國人口老齡化,老齡化住宅問題及其需要解決。
在中國當下有的養老社區的形式有以下三種類別:一類是在很多地方都可見的普通的養老社區的形式,這種社區主要就是為老年人提供住宿養老的地方。一類是專門針對老年人養老的綜合性養老社區,這類社區包含的娛樂項目很多,更有利于老年人的生活,還有一類是結合旅游、養生地產開發建設的度假型養老社區。每個類型的養老社區均有其鮮明的特點。
我國現有的養老模式主要有家庭養老、社會養老、家庭養老+社會服務等三種主要的形式。由于我國有養老的傳統,贍養父母是每個兒女的責任。因此,“家庭養老”是我國社會目前和在相當長時間內主要的養老方式。在這樣的人文背景下,我國老年人大多重視家庭的價值,眷戀傳統的家庭居住模式,對長期居住的環境和鄰里關系有深厚的情感,不愿意輕易放棄原有的生活規律,使得“家庭養老”成為我國老年人的普遍選擇。 社會養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實行的獨生子女政策以及人口流動、就業等因素的影響,出現了家庭規模“小型化”、家庭結構“簡單化”、“人口流動化”等社會現象,已普遍造成家庭養老人力資源不足及養老功能的弱化,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空巢家庭”。此外,家庭養老的傳統觀念也在發生改變,社會養老方式則應運而生。與家庭養老相比較,“社會養老”模式可通過把老人集中到各種養老院“集體”養老,解決家庭養老人力資源不足的矛盾,養老形式逐步向社會化轉化,將是我國未來養老形式發展的一個趨勢。家庭養老+社會服務這種養老模把家庭養老和社會化的服務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兩者的優點。它與家庭養老的區別是:這種養老服務的提供主體是依托社區而建立的社會化的養老服務體系,將居家和社會化服務有機結合起來,使老年人既能繼續留在熟悉的環境中延續親情和社會交往,又能享受到社會化全面的服務,同時又緩解了子女在照顧老人與緊張工作之間的矛盾,體現出鮮明的人文性和道義性。目前這種家庭養老+社會服務的養老模式正在全社會大力推廣。
養老社區用地總面積以 4 - 5 公頃為宜,不宜過大。應盡量接近現有的城鎮各種配套設施,如醫療急救、體育健身、文化娛樂、餐飲服務、百貨超市、管理設施等,并有便利的步行道路交通直達這些設施位置。由于健康老人的活動半徑最大一般為 450 - 500 米左右,因此,在此范圍內能解決以上功能配套設計是比較理想的。養老社區對聲環境、視覺環境、綠化環境等有高于一般居住區的要求。從聲環境的角度,要盡量遠離城市主干道、高速交通和鐵路、輕軌交通系統。同時,遠離有噪音污染的各類娛樂場所。視覺環境則要保證視線的通達性,建筑單體、道路交通具有強烈的可識別性。
目前我國老年人居住的建筑有樓房,平房等等。在一些城市地區的老年人居住的樓房大多是比較老舊的。周圍的環境也有些嘈雜,不利于老年人的生活娛樂。在農村地區的老年人居住的是以前的舊平房之類的建筑。這類房子的前面應該會有菜園,可以供老年人養花種菜,增加生活的樂趣。但是這些地區交通不是很發達,使得就醫,逛街不易。并且社會養老住宅不僅數量少,而且模式單一。不同的養老模式決定了老年居住建筑有其相應的類型,依據現有的老年人居住建筑特點,老年居住建筑主要包括老年住宅和養老設施兩種類型,分別對應家庭居家養老和社會機構養老兩種模式。而個人、家庭、社會三結合的養老模式主要通過老年住宅組團的社區服務設施來實現老年住宅和養老設施的兼顧,如老年公寓就是其具代表性的老年居住建筑模式之一。
鑒于上述對我國老年居住建筑的現狀及問題的分析可知,我國目前的老年居住建筑不僅數量少,而且模式單一,難以滿足老年家庭的養老所需,在我國的經濟現狀、城市家庭贍養結構、人口流動、傳統觀念的改變等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必須發展多元化的老年居住建筑形式,以滿足不同老年家庭的養老所需。
從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上來說,有的選擇和子女同住,有的希望和子女比鄰而居,獨居和空巢家庭的老年人會選擇社會養老等形式。因此,老年居住建筑的模式應該從老年人的養老需要出發,在尊重我國傳統文化和家庭習俗的前提下,從我國老年家庭的實際情況出發,使不同需求的老年人都能找到適合于自己的住宅形式,各種老年居住建筑模式的類型。家庭養老型,兩代居模式所謂“兩代居”住宅,是指兩代核心家庭既同住在一起又能各自獨立生活的住宅,在這種住宅里老年人和年輕人都有自己相對獨立的完整的生活起居空間和設施,有合有分、自成體系。“兩代居”住宅符合我國敬老養老的民族傳統,發揮家庭養老作用。設計上采取老少兩代在生活上適度分離,既合居又相對獨立。從戶型上可考慮以下幾種模式:(1)完全共居型,老人應設立獨立的臥室和衛生間,其他房間共用。此種模式,老人與子女共居程度較高;(2)半共居型,設立總戶門,兩戶共用一個廚房、餐廳等公共空間,分設衛生間、客廳、臥室,老人與子女空間獨立,老人有一定的獨立性;(3)半鄰居型,設立共同總戶門,其他空間獨立。老年家庭結構的類型直接影響到老年養老模式的選擇,常見的家庭結構分類是按家庭的代際和親屬關系來劃分的我國目前的城市社會家庭以“一對夫妻一個孩”的核心家庭模式為主,根據家庭分類的一般規律,結合當前我國城市老年家庭的代際、人口數量和贍養結構,把老年家庭結構劃分為五種類型以及各種類型所對應的養老方式
傳統的家庭養老弱化,越來越多的家庭子女單獨或婚后與父母分開居住生活。家庭養老困難必然導致老年人對社會福利養老需求的不斷增加。家庭養老的弱化和社會養老力量的有限,迫使養老模式向多元化、社區化發展,因此養老住建筑模式也應該以此為基礎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基于這一特殊國情,我國的老年居住建筑設計必須強調多種模式共存的設計理念。建筑與環境應符合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行為的特點,為更好地為老人提供高質量和有意義的生活條件,居住環境作為老人的主要生活地點所在,應該承擔極為重要的責任。既讓老人享有身心健康和社會尊嚴,同時又保證生活歡樂和實現價值,舊式住宅和敬老院等已不能滿足老人要求。對新型的養老居住環境必須既滿足老人對于家庭生活的依戀和熱愛,同時又能保證老人的自尊與獨立。
[1]蔡定濤,唐國安.對我國城市老年居住建筑設計探討[J].中外建筑.2009,(1):118~121.
[2]高丕基.我國老年住宅發展模式探討[C].中國建筑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2007,4~5.
[3]梅巖,史亮,馬永正[J].山西建筑,2010,(18):24~26.
TU7
B
1007-6344(2016)07-007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