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羿琿
(湖北文理學院建筑工程學院 湖北襄陽 441000)
淺析哥特式教堂建筑風格的衍變
吳羿琿
(湖北文理學院建筑工程學院 湖北襄陽 441000)
從原始宗教建筑到基督教堂再到文藝復興時期,哥特式建筑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并以其獨特的形式、豐厚的精神底蘊,在人類建筑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將結合宗教歷史、建筑學等知識介紹不同時期哥特式建筑的特點,詳細剖析哥特式建筑所承載的獨特的文化內涵與衍變過程。
哥特式;歷史;傳承;延續
哥特式建筑又譯作歌德式建筑,是位于羅馬式建筑和文藝復興建筑之間的,1140年左右產生于法國的歐洲建筑風格。它由羅馬式建筑發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筑所繼承。哥特式建筑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紀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歐洲,發源于十二世紀的法國,持續至十六世紀,哥特式建筑在當代普遍被稱作“法國式”(Opus Francigenum),“哥特式”一詞則于文藝復興后期出現。以卓越的建筑技藝表現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強烈情感,對后世其他藝術均有重大影響。
在哥特式時代以前,西方藝術史上沒有任何一種藝術樣式的源起,能夠被后來的研究者確切地圈定時空坐標。哥特式建筑樣式第一次避免了這樣的“命運”。縱觀哥特式建筑史,從其早期到其盛期,哥特式建筑師最重要的興奮點在于盡力尋求高度上的發展。 我們在研究哥特式藝術史的時候,必須同時考察時間與空間的維度。因為就哥特式風格而言,任何意義上的單一發展進程都是不存在的。哥特式教堂的結構體系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其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采用這種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頂重量輕,交線分明,減少了券腳的推力,簡化了施工。
1、法國哥特式
11世紀下半葉。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國興起。當時法國一些教堂已經出現肋架拱頂和飛壁的雛型。法國哥特式教堂平面雖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橫翼突出很少。百年戰爭發生后在14世紀幾乎沒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筑復蘇,已經到了火焰紋時期。這種風格因宙欞形如火焰得名。
法國哥特式教堂平面雖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橫翼突出很少。西面是正門入口,東頭環殿內有環廊,許多小禮拜室成放射狀排列。教堂內部特別是中廳高聳,有大片彩色玻璃窗。其外觀上的顯著特點是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頂,西邊高大的鐘樓上有的也砌尖頂。平面十字交叉處的屋頂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墻垛上也都有玲瓏的尖頂,窗戶細高,整個教堂向上的動勢很強,雕刻極其豐富。
2、英國哥特式
英國的哥特式建筑出現的比法國稍晚,流行12~16世紀。英國教堂不象法國教堂那樣矗立于擁擠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于開闊的鄉村環境中作為復雜的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較低矮,與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威廉一世回到英國即位后,引入了很多法國習慣,也帶來了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在英國出現了多種筋梁結構的穹頂,例如傘形、扇形、蔥形等。 英國哥特建筑的特色在于其極端的長度,并且其內部對于水平方向的強調看起來甚至多過垂直方向。同法國、德國以及意大利的哥特教堂相比,每一座英國的主教堂(索爾茲伯里主教堂除外)都有著非常多樣化的形式。建筑的每一部分都在不同時期修建并且有著不同的風格,未嘗試在形式上的統一,這一點是很普遍的。
英國的哥特主教堂袖廳比較長,有些有兩個袖廳,如同四肢攤開。正面,門的意義并不像在法國那樣重要,公理會的入口通常位于一側。玫瑰花窗不會在正面的大窗戶上體現,而是出現在袖廊的山墻。在教堂的十字交叉部幾乎總有一座塔,有可能很大并帶有塔尖。在英國,教堂東面往往是方的,但有的也會呈現不同的形式。
3、德國哥特式
德國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興工,由建造過亞眠主教堂的法國人設計,有法國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風格。德國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點,它的中廳和側廳高度相同,既無高側窗,也無飛扶壁,完全靠側廳外墻瘦高的窗戶采光。拱頂上面再加一層整體的陡坡屋面,內部是一個多柱大廳。馬爾堡的圣伊麗莎白教堂西邊有兩座高塔,外觀比較素雅,是這種教堂的代表。15世紀以后,德國的石作技巧達到了高峰。
4、意大利哥特式
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12世紀由國外傳入,主要影響于北部地區。意大利沒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結構體系和造型原則。只是把它作為一種裝飾風格。因此這里極難找到“純粹”的哥特式教堂。我們不能簡單的評價哥特式不美,或者文藝復興美不美,因為一種風格的形成與演變有它的地域因素,也有它的社會因素,每一種風格的形成與演變也都有它的必然性與客觀性。
哥特式時代始于1150年左右。大約綿延了三個世紀。也就是說,哥特式風格在1150年前后誕生,統治西方造型藝術領域約三個世紀之久。隨著哥特式結構體系的出現,建筑物的高度,采光這些曾令羅馬式建筑師深感苦惱的問題,在哥特式建筑史上終于不再成為問題了。作為哥特式藝術的一個主要部分,哥特式建筑追求的效果便是充足的采光、寬闊的空間。在哥特式藝術盛行期間,哥特式建筑始終是一個美麗的童話故事。是人在嚴酷的現實社會中,渴望逃脫塵世、尋求靈魂寧靜的童話。
在近現代眾多的哥特式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便是英國國會大廈,也是英國議會(包括上議院和下議院)的所在地。英國國會大廈是哥特復興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從外表來看,其頂部冠以大量小型的塔樓,而墻體則飾以尖拱窗、優美的浮雕和飛檐以及鑲有花邊的窗戶上的石雕飾品。在夜幕下議會大廈更顯美麗,它的眾多塔樓和針塔般的尖頂在探照燈的照射下像王冠一樣閃閃發光。英國國會大廈的主軸線上是聳立在大廈入口之上的維多利亞塔(高104米)和大本鐘塔(高98米)。重量超過13噸的大鐘得名于一位叫本杰明·霍爾的公共事務大臣。有4個直徑9米的鐘盤大鐘是在著名的天文學家艾里的領導下建造的。當大鐘鳴響報時的時候,鐘聲通過英國廣播公司(BBC)電臺響徹四方。
英國國會大廈是英國浪漫主義建筑的代表作品,也是大型公共建筑中第一個哥特復興杰作,是當時整個浪漫主義建筑興盛時期的標志。整體造型和諧融合,充分體現了浪漫主義建筑風格的豐富情感。其平面沿泰晤士河南北向展開,人口位于西側。特別是它沿泰晤士河的立面,平穩中有變化,協調中有對比,形成了統一而又豐富的形象,是維多利亞哥特式的典型表現,流露出浪漫主義建筑的復雜心理和豐富的情感。其內部一方面以帕金設計的裝飾和陳設而聞名,另一方面也以珍藏有大量的壁畫、繪畫、雕塑等藝術品而著稱,被人們譽為“幕后藝術博物館”,作品水平甚高。英國國會大廈為全世界最大的哥特式建筑物,其雄偉之氣,同類建筑無與倫比。從威斯敏斯特橋或泰晤士河對岸觀賞,其鬼斧神工之勢使人贊嘆不已。
而那空靈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態,則是基督教精神內涵的最確切的表述。高而直、空靈、虛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蒼,啟示人們脫離這個苦難、充滿罪惡的世界,而奔赴天國樂土。在哥特式教堂建筑中享有崇高聲譽的教比比皆是。它的外部造型,細部裝飾及內部空間的結構,都既充分地反映了哥特式建筑的一般風格特點,又個性鮮明。所以,人們談起哥特式建筑,往往都要以它為例。
哥特式建筑風格在他所產生的時代是具有革命性的,并且哥特式建筑風格又是深深的扎根于其所存在的時代的。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哥特式建筑都有著本質上的共通,它們都是結構藝術的先驅。 現代建筑應在實用簡潔的同時多吸取早期建筑的優點和華麗,把建筑的世界裝點的多姿多彩。
[1]路易·格羅德茨基.哥特建筑.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2]威廉·沃林格爾.哥特形式論. 中國美院. 2011.
[3]保羅·弗蘭克爾.哥特式:八百年的文獻與闡釋.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
[4]趙鑫珊.羅馬風建筑.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4.
TU-86
A
1007-6344(2016)07-027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