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涵予李佳娜
(遼寧省冶金地質勘查局地質勘查研究院 114038)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作研究
羅涵予1李佳娜2
(遼寧省冶金地質勘查局地質勘查研究院 114038)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人們在追逐經濟效益的過程中也越來越重視安全因素與環境保護因素等高層次的要求,礦山作業以其災害問題突出、施工環境惡劣等原因也對從業者自身安全產生重大危害。本文從礦山地質環境現狀入手,著重提出保護與治理的方法建議,以期為各位同行提供參考。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研究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作對于礦產行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產生著極其巨大的作用,其保護與治理工作的開展也成為礦山開采施工中亟待實現的工作要求。據此,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作所進行的研究則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國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作中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四個方面:其一,礦山開采對植被、水土、景觀環境的破壞性較大,給環境防治工作帶來巨大難度,尤其是開采區的巖面裸露在外,廢渣隨處堆積,極易造成水土流失問題的加劇,加之大量淤泥的塞積,使土地喪失基本的涵養作用;其二,礦山開采過程中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安全隱患較多,例如一些不合規范的開采活動致使邊坡不穩固,容易產生滑坡、崩塌等安全事故;其三,在實際礦山開采項目中還時常出現單位或企業對于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中專項資金的欠缺,當危害結果產生時,未留有充足的資金保證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從而使得其恢復效果也不盡人意;其四,礦山開采過程中還容易形成土地的侵占和破壞問題,采石施工一般都需要相應的碎石場和尾礦堆放區作為配套場所,這種土地需求也會造成耕地破壞和土地資源浪費等問題。
(一)立足實際地質條件對客觀環境進行分析
在對礦山進行開采前首先應當對地質條件進行客觀分析,對礦山地質發育程度、問題成因、表現特征等進行了解把握,對于開采工程預計造成的影響要做好防治難度的分析工作。此外還應對礦區的地形、水文、氣象、地質構造、巖層屬性等情況要提前明晰,通過分析礦山實際條件,實現“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設計需求。
(二)總攬全局確立目標任務與提出治理方案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作預設的愿景是基于經濟、科技發展水平建立的起良好的礦山地區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以此實現減輕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產生的不良后果,這也可以稱作保護與治理工作的總目標。治理任務的確立綜合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四點:第一,采礦過程中的廢石場區域的治理,第二,對于預測塌陷地區的治理,第三,關于原廢舊豎井區域的治理,第四,需要綜合治理的其他區域。
要完成這些治理任務便需要礦山開采的相關單位、企業或其他主體建立起健全的環境保護防治工作的組織體系,實現專項小組對項目的管理、監督等領導工作。礦山開采單位或企業也應當按照標準化的規章措施安排工作進度與實施技術操作,以此更好的滿足統領布局、全面深化的任務要求。
此外,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作開展對于相關施工人員的技術能力也有著較高的要求,這項工程所涉及的內容包括了多個學科、多種知識的交匯,因此,要實現最佳施工效果,在編制方案和確立方式等過程中也要綜合考慮、兼收并蓄多方意見,吸收有益因素。例如吸收借鑒地質復雜區域對于滑坡災害、挖填區治理、植被管護技術、壓占區域治理的先進經驗,力求為確立最優的治理方案提供有利條件。
(三)落實具體保護治理工作
在開展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的過程中具體要做到三項基本原則:第一,堅持保護與開發互為內容的保障原則,礦山開采過程中要重視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作的必要性,要做到統籌保護、治理工作與開發任務的協調一致,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實現礦山開采工作的有序性、穩定性與安全性要求,進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第二,堅持以預防為主,預防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礦山開采工作關乎工作者們生命、財產安全。因此,提前做好預防準備工作也為減少安全事故發生、減輕事故危害性起到促進作用。在礦山地質環境中發現新問題時要及時給予解決,對已經產生的不良后果也要積極展開治理、恢復工作,將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事前防治工作作為安全工作的重點來抓,這也有利于實現減少地質環境破壞等問題的發生,最大限度降低開采主體的損失;第三,落實責任制原則,礦山開采的企業或單位應當主動充當責任人角色,在整個施工過程中承擔責任義務,自覺對開采活動造成損害做好修復、補償措施。
(一)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中設計部分
在礦山開采的預先設計過程中主要從三方面來把握,其一,對礦山的資源存儲量、礦產分布架構等進行全方位的細致分析,建立相關材料收集的資料庫,為設計合理性、科學性的方案提供材料支撐;其二,在設計論證的階段要選擇適合所要開采的礦山的相關工藝技術以及對閉坑后的場地利用作出選擇等,將土地實際利用狀況與礦產開采活動結合起來進行設計考慮,避免資源浪費與環境破壞等問題;其三,對礦產開采過程中所涉元素進行整體優化并作出項目評價,保障設計活動對執行的指導性作用。
(二)開采礦山環節的保護與治理措施
礦山開采工作重點在于開采活動的規范化,開采工作應當采用自上到下的臺階式方法作為開采的手段,在開礦時嚴格的對礦山開采的坡度、臺階寬度、高度等進行控制。要實現安全、綠色的開采模式,必須對采礦和選址的工藝做到發展與優化,通過最大限度的對資源能耗量進行降低以此促使低耗能、高效率的礦產開發的實現,從根本上解決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保護與治理問題,實現采礦行業經濟效益與自然生態環境的相互協調。值得注意的是,在開采過程中也會涉及到開采礦地的管理問題,相關管理者可以根據建設用地的規劃來做好管理的相關工作,例如在開礦位置進行景觀改造,對具有景觀觀賞價值的巖石塊加以保護,以及積累地表覆土并將礦地用作農地復墾中等等,讓礦地的價值功能得以充分的展現。
在礦山加工過程中,相關責任組織還應當對工業用水的循環利用問題加以重視,杜絕廢水隨意排放所造成的環境損害,并對開采過程中產生的廢渣合理進行放置,以避免引起水土流失。此外,責任人還要加強對于采礦廢渣、廢石以及尾礦的管理工作,防治材料的自燃、垮塌、滲透。其中,尾礦的管理也是防治工作的重點所在,現今的采礦單位或企業都會選取一些生物藥劑作為干化淤泥、凝固添加或分離泥沙的手段,并多層次的實施尾沙回收工作,以此幫助實現凈化廢水的作用。在進行建設封閉式廠房的過程中也要避免粉塵向外排放給環境造成污染,建造人員應當將吸塵設備加置在分成集中區域,對粉塵實現及時的回收和處理,這樣既滿足降低粉塵對外擴散的不利影響也起到提升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環境的作用。
(三)礦山閉坑工作的保護與治理措施
礦山閉坑作為整個開采活動的最后一環對礦上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也同樣有著重要作用,保護防治工程貫穿于整個開采項目中,但其在礦山閉坑這一終結環節仍舊具有巨大意義。閉坑礦山時需要因地制宜進行防治工作,首先要明確了解開采活動中占用土地的用途和規劃,并在此基礎上努力營造出良好的生態環境。例如在需要復墾的場地上種植一些容易存活的喬木、灌木,由此形成具有自然美感與生態效益的綠化地,也為恢復土壤活力奠定基礎;再如,可以設計建立綠色景觀的整體環境,將礦山的防治工作與區域景觀建設相結合,既可以收獲優美的景觀效果也能有效對礦山邊坡問題進行有效防治。
做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作對于發展綠色礦業、建立循環經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由此,更需要相關從業者不斷加強探索、總結經驗,從而實現整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可持續。
[1]張興,王凌云.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研究[J].中國礦業,2011,08:52-55.
[2]趙久元.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作淺析[J].西部資源,2012,02:68-69.
[3]劉云山.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研究[J].科技與企業,2016,02:118-119.
G322
B
1007-6344(2016)07-03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