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天威 劉亦斌
(華北理工大學 建筑工程學院 河北唐山 063000)
避難場所功能與災后防災減災面臨問題綜述
孫天威 劉亦斌
(華北理工大學 建筑工程學院 河北唐山 063000)
近年來,隨著自然災害的頻繁發(fā)生與戰(zhàn)爭摩擦的升級,各個國家對城市避難的需求也在持續(xù)增長,但是由于我國部分地區(qū)對避難場所的設計存在模糊性與盲目性,對避難場所的功能缺乏認知,同時,因為我國對災后防災減災問題的研究不足,這些問題都大大降低了避難場所的實際應用。
避難場所;自然災害;災后防災減災
避難場所是人類對于自然災害,戰(zhàn)爭等有破壞性事件的躲避場所,能夠為避難者在受災期間維持基礎的生活需求,防止次生災害的發(fā)生造成更大規(guī)模的損失,同時也是災后重建工作展開的基礎,災后救援工作的根基。然而由于我國防災避難場所建設起步較晚,基礎薄弱,加上資金缺乏以及個別地方部門存在僥幸心理,對防災避難場所的建設從心理上不夠重視,導致很多各級避難場所無法到達預計的使用標準,特別是避難場所人均占有量嚴重不足,為未來的城市發(fā)展留下了較大的隱患。本文基于此種考慮,簡要敘述了避難場所所應具有的功能與災后防災減災面臨的問題,希望為各個階層的避難場所建設者提供一些有意義的意見。
避難場所的首要功能是具有避難安全性,當避難者剛剛從災難中逃出,必定希望找到一個可以阻擋災難的避難區(qū),如果避難場所無法給避難者提供一個安全的避難環(huán)境,將致使大量的避難者成為難民,對災后救災工作的展開將產生巨大的阻礙,例如災后救災物資的分配無法順利發(fā)放到受災群眾,使災民的溫飽,住宿,醫(yī)療等生活保障受到威脅。同時由于災害常常伴隨次生災害的發(fā)生,例如地震之后的余震、火災、海嘯,洪災過后的瘟疫,這些次生災害的發(fā)生必然使災害的損失進一步擴大,更是對避難場所安全性巨大的考驗。
安全性具體體現為以下三點:
1)臨時避難功能。在破壞性巨大的災害中,可能造成居住地點建筑破壞,淹沒,焚毀使受災群眾無法居住,為減少受災群眾免于次生災害從而減少人員繼續(xù)傷亡同時使受災群眾有地方住并且能維持正常生活的場所。
2)防火隔離。因為避難場所的選址地點多為公園與學校草場等開闊場地,所以溪流,樹木較多,能起到延緩火阻絕火勢的作用。
3)減少泥石流阻隔病菌等次生災害的危害。避難場所多有綠地與樹木,土壤相對穩(wěn)固,同時因為地域開闊,空氣流通快速,這些因素可以減少病菌擴散與泥石流,滑坡等災害的次生災害。
避難場所的另一大功能是救護功能,救護功能是對破壞性災害的一種救援,把災害損失降低到最低,其功能主要體現在醫(yī)療救援與災后救助等方面,災后大量群眾的突然聚集對醫(yī)療衛(wèi)生的要求很高,高質量的醫(yī)療水平與藥品的供給是這方面的保障,可以有效救助受災群眾,對其進行有效的災后治療,同時也為災后搜救受災與失聯災民奠定了堅實基礎。救護功能的另一方面是對受災群眾的飲食,住宿,洗漱等生活方面的有效供給,大量的人員聚集如何第一時間提供大量的帳篷與食物是對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考量與受災地區(qū)政府所做未雨綢繆工作的考驗,需要平時儲備大量的有效的救援物資,同時需要具有強大的道路交通運輸,空中運輸能力。
救護性具體體現為以下兩點:
1)運輸通道的暢通。運輸通道的暢通可以確保外界救援物資的輸送與救災人員的抵達,同時確保受災群眾可以盡快到達避難場地獲得避難服務,減少災害損失。
2)救援物資與人員的駐扎。救援人員與物資的抵達對救援工作的有序快速開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遭遇破壞力極強的自然災害時避難場所容易出現各種不足,具體表現如下:
1)場所空間分布不盡合理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城市規(guī)模不斷擴大,人口密集度明顯提高,城市的土地價值日益凸顯,建筑物之間的距離較近,當災害發(fā)生后如果坍塌會對周圍道路造成堵塞,影響周圍受災群眾到達避難場所尋求避難服務,同時避難場所的有效避難面積也容易受到波及,造成災后避難場所避難距離增加、避難容量降低,這些都將影響到防災避難場所避難功能的發(fā)揮,不利于災后有效避難。
2)場所標準不高且功能不全
目前防災避難場所的設置主要以抗震為主,缺乏對其他特殊災害的抵抗,特別是戰(zhàn)爭威脅的抵御,而且很多基本的生活設施都不具備,掛牌現象嚴重,充其量只是一個災后的市民臨時安置點。城市不僅要面對地震的威脅,還有火災、爆炸、洪水、疫情、有害物體泄漏、雨雪冰凍等突發(fā)性災害的潛在危險和威脅。場所功能的單一化,當遭受重大自然災害時,使本來就不健全的避難場所無法從容應對,造成避難功能停滯。
3)規(guī)劃滯后缺乏統(tǒng)籌協(xié)調
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我國城市防災規(guī)劃往往滯后于城市現代化建設,尤其是中小城市,缺乏專業(yè)專項規(guī)劃技術指導,城市整體防災減災功能滯后于發(fā)展的問題日益突出。防災避難場所的建設宣傳力度不足,西安革命公園被指定為避難場所,但周圍群眾認知度普遍不足,避難場所規(guī)劃用地被大量娛樂設置占據,災害發(fā)生后無法提供有效的避難面積,普及宣傳力度不足也造成了災后避難場所使用率下降,使用效果不明顯,規(guī)劃形同虛設。
雖然我國的避難場所建設正處于快速發(fā)展時期,但是建設水平與質量還處在初級階段,部分避難場所無法在災害中發(fā)揮其預期的避難作用,希望本文對避難場質量的提高貢獻一部分力量,保衛(wèi)人民的財產與生命安全。
[1]魏博 劉敏 張浩.城市應急避難場所規(guī)劃布局初探 [J].西北大學學報,2015(6),1069-1074.
[2]鄭新穎.南京市中心城區(qū)應急避難場所規(guī)劃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4(14),98-102.
[3]初建宇,蘇幼坡.城市地震避難疏散場所的規(guī)劃原則與要求[J].世界地震工程,2006(4),80-83.
X4
A
1007-6344(2016)10-0187-01
孫天威(1990--),男,河北唐山人,研究方向:建筑與土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