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書才
(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院校學生專業能力培養
——以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課程為例
潘書才
(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高等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目標的實現,必須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通過改革現行的人才培養模式、辦學模式和教學模式,建立可行的能力評價體系,從市場和企業的要求出發,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滿足和適應學生就業以及發展創新的需要。
高等職業教育;就業導向;職業能力;辦學模式;評價體系
高職院校以就業為導向目標的實現,其落腳點是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尤其是要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符合市場需求的高技能應用性人才,就業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根據長期關注大學生就業的麥可斯(Mycos)教育數據咨詢公司就業調查來看,高職院校學生第一份工作的平均維持時間不足3個月。一方面是企業難以招到滿足工作需求的學生,反映為學生的工作能力與工作崗位需求相去甚遠;另一方面是學生面對企業開出的要求,比如有一定的實習經歷、較高的動手能力、快速適應崗位等需求覺得不能理解,顯得準備不足。造成目前這種學生與企業之間互不滿意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們高職院校的辦學還停留在學校單一培養方式;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還停留在傳統學科教育體系模式;高職院校的教師還停留在理論與實踐結合不足的階段。要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協議就業率,必須加強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使學生具備較強的就業競爭能力、從業能力、崗位適應能力和發展創新能力。
1.1 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的構成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在建設工程施工、工程管理、中介服務一線工作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高職生職業能力由基本能力、專業能力和關鍵能力構成。
基本能力是指從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它具有在社會不同職業和崗位之間普遍的適用性、通用性和可遷移性等特點,是作為一個現代職業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和從業能力,包括語言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責任感、誠信度、計算機操作能力、基本的判斷能力和辨別能力。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發展和對外交流的日益加強,外語能力也逐步成為高職學生必備的基本能力。
專業能力是指適應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崗位的能力,這是作為一名工程技術人員所必備的能力,主要包括專業崗位知識,包括建筑工程施工工藝、施工材料性能、施工機械、施工安全、施工環境;施工管理,包括施工人員和班組管理、施工材料和設備管理、施工方法管理、施工技術管理、施工成本管理、施工安全管理和施工協調能力等。
關鍵能力也稱核心能力,是指一種可遷移的、從事任何職業都必不可少的跨職業的關鍵性能力,這是學生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技術進步、崗位變換以及創業發展等必須具備的能力。結合我國的實際,借鑒國外主要發達國家關于建筑工程職業關鍵能力的認識,可以將關鍵能力歸納為以下方面:在工程項目施工過程中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解決建筑專業問題的能力、心理承受工作挫折的能力、組織管理與團隊合作能力、新技術和新工藝的發展與創新能力等。
1.2 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基本能力的培養,主要是在學生高中及高中之前的階段完成。絕大多數的學生在進入高職院校前,基本能力已基本定型,在高職院校學習期間,學校更多的是要承擔引導作用。
關鍵能力的培養,主要是依靠學生自己將世界觀、人生觀與社會需求結合起來,經過長期的培養和訓練,以滿足工作崗位需要,高職院校很難在學?,F有條件下給學生帶來跳躍式的發展,通過雙師型老師的啟發式教育、大學生涯職業規劃、理論課程學習和實訓課程等形式,以使學生對社會有正確地認識和客觀的愿景。
專業能力的培養學生,是高職院校的主要任務。在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的同時,加以基本能力和關鍵能力的正確引導、訓練及提高,最終能使學生成人、成才。
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從2007年開始實行教學改革,至今已有近十年的時間,一直不斷改革改進教學改革。重點推行“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項目化教學模式”改革。通過加強與企業友好合作辦學力度,改善實訓條件,大量增加企業實訓基地,積極引進具有高級職稱的一線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專職或兼職教授,正確引導學生規劃學業、職業生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F就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安全管理課程為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改進。
2.1 將安全管理課程糅合到建筑工程質量與安全管理模塊中,實施模塊化教學,避免知識的脫節
在制定建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我們將原有的單科教學體系改變為模塊化教學體系。比如原先我們針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課程開設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與質量事故》專業課,在舊方案中作為《建筑工程質量控制與檢測》的后續課程開設。一般情況下,兩位授課老師之間沒有交叉,實訓基地和內容也各自安排。而在新的方案中我們將其與《建筑工程質量控制與檢測》糅合,分為“工程質量檢測與控制”模塊、“工程質量事故與處理”模塊及“工程安全管理”模塊,放在同一學期內前后進行。三個模塊共用一個教學平臺,由一位主講老師帶來其他兩位老師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在舊方案中,由于時間不連續和教師獨立授課,學生往往對質量與安全之間的內在的、必然的聯系不足,教學效果很差,部分同學甚至養成“認為安全管理不重要,與質量沒關系”的觀點。在新方案中,課程設置在一個學期,教學資源共享,教師資源共享,前后貫穿講解,教學案例自始至終運用,很好的闡述了工程質量與工程安全管理的內在聯系,顯現了工程安全管理對于工程施工管理和質量管理的重要性。同學們反映采用新的教學模式,課程的設置合理,知識聯系緊密,知識內涵豐富,運用能力增強。
2.2 與企業深度合作,大量增加實訓基地,特別是愿意容納學生前往短期實習的基地
我院從2007年至今,已經在江蘇省范圍內,與40余家各類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共有實習工地近百處,基本上滿足我系師生的實習所需。企業每年給我系一定的經費,提供實訓崗位,我們則提供優秀畢業生優先供合作企業錄用。在以往的教與學中,我們了解到學生往往不愿從事安全管理工作。同學們普遍認為安全管理工作地位低、責任大、任務重;在工地實訓后,他們感受到施工單位對安全的重視程度比過去大了很多,規章制度也能得到遵守執行,社會地位提高了,而且社會需求量很大。大家對安全管理有了新的認識,學習時主動性也有了提高。這些變化與他們能深入工地一線是分不開的。
2.3 改變教學方法,實施‘一體化’的教學方法,邊講邊練。
所謂的“一體化”教學法,就是將過去的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結合為“一體”,變實訓基地(施工工地)為課堂,將課堂教學變為為實訓做知識準備,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也結為“一體”。為突出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改變過去純課堂教學模式,將課堂搬到實訓基地,為此我們改造、擴建了土建施工實訓室、裝飾實訓室和鋼結構實訓中心;在傳統教室內,主要是完成任務分解和基礎知識儲備,為下一步的真實案例教學做好鋪墊。講練一體,增強學生感性認識和動手能力,做到生動、實用、高效。同時,精選授課內容,擴大專業視野,大認知力度,加強理解記憶,提高課堂效率。為擴大學生的就業面、提高就業競爭力,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和節假日到實訓基地練習訓練,自我提高專業能力和社會適應力。在施工安全管理內容教學時,教師將教學任務分解,學生按照宿舍成員分組,分別在不同的工地完成工作內容調查,任務分配,完成工作自評、小組互評等。在不同工地實訓的同學之間接受不同的任務,學到的東西差別很大,通過相互交流,補充互相,完成了理論到實踐的飛躍。
[1]劉景芳,宋連喜,姜有昌.農業高職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思考與實踐.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2]龐文淥.高職生職業素質現狀及培養模式的研究.上海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第11期
G322
B
1007-6344(2016)10-0218-01
潘書才,1972年生,副教授、高級工程師,注冊監理工程師,造價工程師,長期從事工程咨詢、項目管理和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