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嵐琪 左 遷
(九江職業技術學院 江西九江 332007)
淺談建筑工程材料課程內容改革與創新
王嵐琪 左 遷
(九江職業技術學院 江西九江 332007)
建筑工程材料課程是建筑類學生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主要講授各種建筑材料的性能,生產和加工的方法,以及建筑材料性能檢測等內容。但傳統的課堂“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內容較為枯燥,教學手段單一,無法滿足現在高職教育信息化的教學要求。基于此點就必須對建筑工程材料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同時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使原本陳舊的課程體系重新具有信息化教學的特點,也能夠滿足高職教育學做一體的教學特色。
建筑材料課程;高職教育;信息化;內容改革;創新
《建筑工程材料》是建筑類學生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這門課程綜合性強,涵蓋面廣,主要講授各種建筑材料的性能,生產和加工的方法,以及建筑材料性能檢測、建筑材料質量驗收等內容,又是通往如建筑施工技術、房屋構造等專業課程的橋梁。而目前各高職院校在設置這門課程的時候,基本上授課時數較少而教學內容包含又多,基本上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一)建筑工程材料課程教學特色不鮮明。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同時也處在國家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激勵之下,高職院校對于辦學特色的要求也必須發生變化,即從單一的以崗位需求為主的教育模式,也應當轉為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的教育模式。而目前,一部分的高職院校缺乏有特色的辦學特點,依然沿襲本科院校的教學理念,還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的操作,技能的訓練課時較少,使得高職學生在就業崗位上動手能力不強,與崗位需求相差較遠。就建筑工程材料課程而言,很多院校在開設課程的時候,主要以理論介紹各種建筑材料的性能和使用為主,較少的涉及到建筑材料的生產和制作,建筑材料各種性能的檢測,建筑材料質量驗收等內容。“填鴨式”的課堂理論教學,讓學生的提不起學習興趣。很多的學生在提到建筑材料課程時都報以“枯燥”、“乏味”、“無聊”等詞匯描述。
(二)建筑工程材料課程教學標準不統一。
建筑工程材料課程是所有建筑類專業都應該學習的基礎專業課,但這門課程目前基本處于無人監管的狀態,既沒有統一編訂的課程,又沒有統一的課程標準,各個學校根據自己的教學大綱自行編寫。這樣各行其是的現狀導致無法集中優秀的教師團隊建立出完整的建筑工程材料課程教學資源來便于更多的教師使用,也無法實現人才培養標準化的要求。
(三)建筑工程材料課程實踐性強,但實驗課時所占比例較低。
目前,大多數的高職院校在講授建筑工程材料課程時采用滿堂灌式的教學方式,理論課時的講授占全部課時的60%~70%,實驗課時的比例在20%左右,甚至可能更低。基本上把實踐課看成理論課的附屬課程。此種現狀完全沒有貫徹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更沒有體現出職業教育“學做一體”的教學特點。
(四)建筑工程材料課程考核方式單一。
建筑工程材料課程目前對學生的考核多按照傳統的以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為主的單一閉卷考試方法。以筆者學校對于建筑工程材料課程的考核方式為例,平時成績占40%,期末考核占60%。平時成績主要以作業、考勤、平時表現,實驗報告等內容組成。期末考核基本上就是期末的考試成績。從考核的各項內容所占的比例可以看出,基礎的理論知識考核的比重較大,而對于學生具體的知識掌握,動手操作能力等方面考核則較弱。
對建筑工程材料課程進行教學改革,應當結合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要求,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能能掌握課程的講授內容,也能培養學生具有創新和創業的意識。具體的我認為應當在以下幾點上進行改革和創新:
(一)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創新。1、在我國,建筑材料的發展非常迅速,而建筑工程材料的教材編寫上卻比較滯后。目前教材的編寫過程中,基本上就是介紹一些基礎的建筑材料如砂石、混凝土、水泥、磚、陶瓷等,與現在社會的發展脫節。所以,我們應當將一些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新實習方法、新標準的內容進行介紹,使學生能學習到最新的知識,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2、將實驗課做為教學重點。以每堂課的實驗課程做為核心內容來展開教學。可以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老師將每種材料的基本性質,制造的方法等理論知識內容做為作業布置給學生課外學習,上課時基本上以實驗為主。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比如混凝土的拌制,混凝土的力學和拉伸實驗、砂漿的粘稠度測試等實驗。
把實驗課真正地作為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著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作為學生鍛煉提高專業技能的重要手段。
(二)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建筑工程材料的教學方法應當適應現代高職教育的方法。教學方法如果仍沿用傳統的“填鴨式”“照本宣科”的方法,是無法在課堂上用簡單的語言、板書來描述建筑材料領域中很多的內容。我認為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可以采用以下的幾種方法:1、引入信息化教學手段,積極開發在線課程,使得學生不僅能通過課堂學習,也可以通過課后學習,實現線上和線下學習的互動模式。 在建筑工程材料課程上采用信息化的教學手段,使得書本上枯燥的文字變成形象生動的圖片、表格、視頻、動畫等內容來展示。這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就變得更加生動。同時,老師可以建立qq群,微信群,論壇等方式,加強和學生的聯系。開發建筑工程材料在線課程,將原本一個章節的教學內容碎片化,變成一個個知識點的視頻教學內容,滿足現在90后的對于信息的獲取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把課堂的教學延伸到課外的教學中,從而豐富學生的學習渠道。2、通過實物演示進行教學。在上課的過程中,老師可以將一些建筑材料帶到課堂中進行實物演示,這樣可以讓學生在主觀上對建筑材料有一定的初步認識。比如在講授磚和混凝土砌塊的性能時,可以將紅磚、空心磚、混凝土小型砌塊等材料帶到教室,讓學生通過觀察材料,自行進行比較來了解材料的性能。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3、通過建筑材料之間的互比來進行教學。建筑材料種類繁多,性能各異,內容繁雜。通過分析比較的教學方法可以快速地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加深學生的理解和印象,學生學起來也會覺得輕松。比如在講授各種品種的混凝土時,可以將不同的混凝土進行互相比較來加深了解它們的性能。再比如在講解孔隙率和孔隙特征對吸聲材料和絕熱材料的影響時,通過分析比較學生很易明白也很易記住:孔隙率增大,材料的吸聲效果和絕熱效果都會增強,但吸聲材料要求開口聯通的微孔越多越好,而絕熱材料要求閉口孤立的微孔越多越好。比較教學法如果應用得當,既可以讓課堂變得生動活潑,也可以提高學習效果。
(三)引導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不管是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還是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最終的目的還是讓學生的學習效果達到最佳。所以在教學的過程種,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尤為重要。具體的可以在教學種設置一些環節來達到這種效果。比如講完相應課程布置小課題作業(要求自己查資料完成)→以小論文或習題形式上交老師檢查(作為平時成績的依據)→批閱后發給學生讓學生相互交流(達到補充、拓寬、深化知識的目的)。通過這種方法,首先培養學生通過自己查找資料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其次培養他們小組合作的能力。這樣即鍛煉了學生的自身能力的高,又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
建筑工程材料課程綜合性強,包含內容多,在講授過程中通常會有較多的困難,對于高職的學生來說學習的難度也較大。為了適應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同時為了培養出創新創業型的人才,我們要通過多種方式來對此門課程進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從而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建筑材料的各種知識。
[1]李娜,淺談高校建筑材料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探討,赤子(上中旬),2015(13):111-111
[2]楊雪冬,吳志鵬,高職“建筑材料”課程教學改革初探,教育與職業,2010(11):102-104
[3]柯建華,如何提高高職生學習建筑材料課的興趣,科教文匯(下旬刊),2011(21):166-166
G322
B
1007-6344(2016)10-0224-01
王嵐琪,女,32,講師,江西,工程造價,九江職業技術學院 郵編:332007
左遷,男,32,講師,寧夏,輪機工程,九江職業技術學院,33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