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誤區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忽視身體綜合能力的重要性
大多數得了某種慢性疾病的中老年人都會配合醫生的囑咐,依據不同的癥狀服用相應的藥物,這些藥物的作用在于“抑制”病癥而非“根治”疾病。如果不對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生活習慣進行糾正,加強身體的免疫能力,那么簡單地依靠藥物治療并不能擺脫慢性病的困擾。
誤區二:吃得越少對慢性病控制越有利
不少患者只控制主食,認為吃飯越少越好,便減少了主食的攝入。這樣會造成兩種后果:一種是因為主食攝入不足,總熱量無法滿足代謝需要而導致營養不良,緊接著身體會變“虛”、變“差”,疾病反而容易乘虛而入。另外一種是自認為已經控制了飲食量,而對油脂、零食、肉蛋類食物不加控制,使每日總熱量遠超過控制范圍,因脂肪攝入過多而誘發高血脂癥和心腦血管疾病。
誤區三:只要長期吃素就能使慢病遠離
很多患有心腦疾病的患者會被醫生警告需要調整飲食結構——多吃素食。于是有一些中老年人就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每餐只吃素不吃肉,血壓或許是降下來了,但可能因為營養不均衡而染上其他疾病。營養專家告訴我們,長期營養不均衡會減弱老年人的消化能力和免疫力,疾病自然找上門。
誤區四:不考慮自身情況亂用食療方子
為了預防或控制慢病,很多老年人會收集“民間”食療方子。比如“多服杜仲、夏枯草之類的中藥能降血壓”“紅肉不健康,因此不能吃”“燕麥有降血脂的功效,要多吃”等等。這些方子可能適合一部分人,但未必適合所有人。
我們需要辨別個體間不同的生理狀況和營養狀況,按照不同的個體來安排食譜。只有恰到好處地“補”才能達到慢病防治的效果。(摘自《人人健康》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