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婭瓊, 康 蕾, 王 超
(河南科技大學, 河南洛陽 471000)
?
城市綠道構建城鄉美好生活
許婭瓊, 康蕾, 王超
(河南科技大學, 河南洛陽 471000)
【摘要】文章闡述了城市構建綠道網絡系統的重要意義,提倡應用景觀生態學的方法,以生態安全格局理論科學為依據,對構建城市提出了意見和想法。
【關鍵詞】綠道;城市;鄉村;規劃
在2000年前后,綠道理論開始引入中國。廣東省珠三角區域首次建成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綠道網。全長約為2 372km(截至2010年12月),驛站345個、自行車租賃點373個以及安全設施標識牌等其他相關設施逐漸完備的綠道網絡,初步連通了珠三角上9個重要城市,標志著我國在綠道理論的實踐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隨后成都、海口、嘉興、溫州、無錫、南京、江陰、武漢、綿陽、泉州、贛州等10多個城市先后開展了專門的綠道規劃和建設,掀起了各具特色的“中國綠道運動”。
1綠道建設的意義
1.1綠道建設是當代城市生活方式的需求
“健康”、“舒適”、“宜人”、“綠色”為主題的生活理念逐漸轉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城市居民對綠色空間日益增加的需求量不僅體現在數量上還體現在質量上,隨著城市生活的快節奏、高頻率,占據城市主導力量的上班一族對休閑文體娛樂功能的綠色環境的渴求度反而愈加強烈。他們希望在離家或單位最近的空間內享受到最舒適的自然環境,以此放松身心、休閑娛樂、康體健身或是交友閑談、享受天倫等。經多次訪問調查發現城市居民日常的游憩行為大多喜歡發生在離他們生活居住最近的地方,而傳統的塊狀公園服務半徑不能滿足廣大居民的要求。特別是在公共服務半徑邊緣區的居民,多數不情愿去距住地較遠的公園活動。市民的需求度最高和使用率最高的綠地恰恰是這些簡單又可親近的街旁綠地、帶形綠地、社區游園和點狀游園等分散在他們家旁邊的綠地空間。
1.2綠道設計是城市人性化的表達和體現
在城市道路交通高速發展的今天,機動車成為城市道路的主角,謹小慎微的步行者相對于鐵齒銅臂的機動車是應受保護的和重視的弱勢人群。然而在當今的交通道路設計上明顯看出步行空間的附屬卑微地位,行走在城市中狹窄又多障礙的步行道上很難體會到步行的愉悅。那么,城市道路能否還給步行者充分的尊重和尊嚴呢? 建立城市綠道,建設獨立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統,使步行者和自行車愛好者不受機動車輛的安全威脅和噪聲、尾氣干擾,滿足了人們對日常散步交流、跑步鍛煉、自行車、輪滑、滑板等康體娛樂活動場所的需要,使得這些城市休閑活動能夠于連續完整的城市綠地系統有機融合,這不僅僅是城市人性化的表達,還是城市公平體現,更是城市文明的進步。
1.3綠道理論彌補傳統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的漏洞和缺失
(1)我國傳統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將城市中的綠地功能屬性進行細分類,再確定每一類綠地的量化指標以及樹種等。這種思路的出發點是力求滿足人均綠地率和確保城市綠地的生態價值,而其社會角色的意義卻一直被忽略。面積大、服務半徑大且是城市綠地中重要斑塊的公園綠地,一直作為規劃中的重要部分,而街旁綠地、帶狀公園及其他零散空間在理論和實際操作中卻得不到應有重視。殊不知這些“不起眼”的小型綠地才正是人們最經常使用和感受到的空間[2]。而綠道正是由這些帶形公園和街旁綠地所組成,它滲透并連接到城市生活的各個角落,與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實際上綠地系統規劃應不僅僅關注城市的綠化布局和指標,同時也關注城市各類綠地的社會意義——是否能夠真正滿足城市居民的使用,形成真正有意義的城市綠化空間,并對城市的景觀和特色起到提升和強化的作用是我們需要探索和研究的問題[2]。綠道系統正是應解決以上的問題而產生的。
(2)傳統的綠地系統規劃對劃分為五類的綠地之間的聯系研究甚少。實際從景觀生態學層面上來說,整個城市的綠地系統是一個整體,各類綠地之間如何聯通成生態網絡、如何構成城市整體景觀效果也是在綠地系統規劃中需要著重解決的問題。
1.4綠道網絡是維持城市生態安全格局的有效方法
目前城市生態環境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不管是城市總體規劃、綠地系統等專項規劃,還是控制性詳細規劃或修建性詳細規劃,都在不同的角度關注和解決著城市生態的問題。隨著生態理念的進步以及城市生態體系的建立,人們了解到廊道的重要義,它可以將各種具有生態意義的斑塊空間聯通起來,從而構成一個更大的生態網絡。這個網絡甚至不局限于城市內部,它可以通過道路防護綠地、濱河綠地、鐵路、廢棄公園等將城市與鄉村、大型生態斑塊等都聯系起來,在整個市域乃至更大區域內建立一套生態廊道體系,這些是單獨的點狀公園所不能形成的。而綠道正承擔著廊道的功能,它也是承擔著多種功能的一個生態廊道系統。
2構建城市綠道應走出的思想誤區
2.1城市綠道并非是單一功能
構建城市綠道并非只是景觀設計和綠地規劃的范疇,它的建設應結合城市發展的需要實現的多目標性和多功能性。例如廣東省建設綠道與“城市轉型、幸福廣東、擴大內需”等現實需求結合,提出“重宜居、利民生、促增長”等多樣化目標。綠道網的功能開發不僅僅局限在休閑娛樂、生態保護的層面,更是一種綜合性的策略,在生態保護、經濟發展和人的需求之間尋求共贏。廣東綠道網的多樣化目標和綜合性功能設計,拓展了綠道網功能的廣度和深度,使綠道網承擔起更大的社會功能[6]。
2.2城市綠道建設的過程應是土地集約而不是土地浪費
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休閑、開敞空間顯得更加供不應求。以往城市開敞空間的供給,通常需要通過將農業用地轉換成非農建設用地,將農村集體用地轉換成國有建設用地來實現。公共開敞空間的建設不但征地費用昂貴,還要牽系到村民的安置和用地的指標等問題。城市綠道網絡體系的建設應盡量通過租用或征用少量土地,借用林地、苗圃、農田等非建設用地綜合安排游憩功能,將城市公園等開敞空間與原有的鄉村田野綠地景觀串聯起來,形成集生態、生產、生活功能一體的綠色開敞空間網絡,這樣既保留原有的用地狀況和用途,又提高非建設用地的綜合利用效率,同時節約了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
2.3城市綠道不是城市的專屬而是城鄉互動發展的新路徑
傳統的城鄉互動主要體現在經濟上的聯系,經濟要素通過交通網絡流動。綠道網串聯了城鄉景觀資源,拉動了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的發展,為城鄉的雙向交流提供了路徑。城市在綠道建設的過程中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通過翻修村道、建設公廁、衛生保潔、河涌整治等,使農村面貌煥然一新,顯著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綠道沿線的村民也積極配合綠道沿線的環境整治工作[4]。例如珠海西灣村借助綠道建設,將原15m寬的土路村道改建為3m左右的硬地路面,道邊栽種樹木,在空曠地帶修建了供村民休憩的石桌石椅,不僅改善了村內的綠化環境,還使村內的公共空間更加開敞,更加美化。通過推動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為村民增加休閑空間,完善鄉村地區出行方式,在改善農村生活環境的同時吸引城市人到鄉村休閑健身、旅游消費,在綠道沿線積極發展農家樂、生態農業、手工業制品商店等產業,從而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了城鄉的交流和融合[4]。
城市要想建設健康、穩定并具有可持續發展動力的綠道,需要規劃師、景觀設計師、生態學專家和城市建設決策者們共同努力制定適宜城市發展,更加科學、更合理的綠道規劃。綠道的核心價值在于生態、環境、文化、歷史、社區、經濟等多層次框架體系的建立,如同建立聯系人體各個器官的血脈一樣,持續不斷地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注入動力[5]。
參考文獻
[1]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珠三角區域綠道網總體規劃綱要2010[R].
[2]丁文清. 城市綠道景觀規劃設計研究——以咸陽市綠地系統規劃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2010.
[3]李開然. 綠道網絡的生態廊道功能及其規劃原則[J].中國園林,2010(3):24-27.
[4]馬向明,程紅寧. 廣東綠道體系的構建:構思與創新[J].城市規劃, 2013(2).
[5]陳如一,朱晗,孫帥. 從數量積累向質量提升轉變——中國城市綠道轉型發展研究[J].華中建筑,2013(9).
[6]李團勝,王萍. 綠道及其生態意義[J].生態學雜志, 2001(6).
[7]譚少華,趙萬民. 綠道規劃研究進展與展望[J].中國園林, 2007(2).
[8]朱強,劉海龍. 綠色通道規劃研究進展評述[J].城市問題, 2006(5).
[基金項目]河南科技大學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5QN018)
[作者簡介]許婭瓊(1987~),女,碩士,教師,研究方向:城市規劃風景園林。
【中圖分類號】TU983
【文獻標志碼】A
[定稿日期]2016-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