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欣
(福建教育學院 福州 350025)
美國科學教育中應用較廣的是圖爾明(Toulmin)提出的論證教學模式(argument pattern)(簡稱TAP模式),包括主張(claim)、資料(data)、論據(warrant)、支持(backing)、反駁(rebuttal)、限制條件(qualifier)六大因素[1]。其中資料、主張和論據是論證的基本要素;支持、限制條件和反駁為補充要素。
為了更好地落實“倡導探究性學習”的課程理念,以及“關注重要概念學習”的教學建議,可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參考TAP的模式,設計論證教學的基本程序[2]。該程序包括資料、主張與論據等TAP三大基本要素促進學生基于資料提出主張;應用論據相互質疑與辯護并修正主張;通過科學推理、解釋與批判性思考,讓學生親歷科學概念的產生、評價與修正過程。
1.1 資料的收集 資料主要是指支持主張的事實、數據、圖表或概念定義。為了幫助學生能夠根據資料提出主張,教師備課時應認真分析本節重要概念即教學重點、學生學習難點與學生的前科學概念,并圍繞此收集有關生物學事實與現象的事例、圖片及實驗數據等作為論證探究活動的資料。
例如,人教版七年級《生物學》上冊中“細胞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細胞中的物質可以分為無機物和有機物兩大類”“葉綠體和線粒體是細胞中的能量轉換器”是“細胞的生活”一節的重要概念。其中“細胞中物質的類型與特性”是學生建構“細胞生活需要物質”“細胞中的物質可以分為無機物和有機物兩大類”等重要概念或認識的基礎,是學習的難點。“人體細胞所需的能量來自食物”“線粒體是動物細胞的能量轉換器”等是學生存在的前科學概念。為此,教師設計干燥花生燃燒的演示實驗,收集實驗現象及植物、動物獲取營養的圖片;制作“細胞中的物質”的課件;將有關能量形式、生物體能量轉換的圖片、動畫、學習指導及練習題等制作成“細胞的能量轉換器”的微課等一系列資料,幫助學生通過這些資料的學習與運用,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更好地提出個人或小組主張。
1.2 主張的提出 主張是根據資料試圖證明為正確的,以說服他人相信的說法、觀點或結論。為了幫助學生基于資料提出主張,教師還應通過設問、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和閱讀資料,以及聯系學生已有知識、生活經驗等教學手段創設論證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分析、推理及小組討論,以“請推測……”“請解釋……”“請說明理由”等用語,鼓勵學生提出個人或小組的主張,幫助學生初步建立科學概念[3]。
例如,為了讓學生初步了解細胞中物質的類型與特性,建立“細胞中的物質可以分為無機物和有機物兩大類”的認識,組織學生觀察以干燥花生為實驗材料的演示實驗,要求學生思考、分組討論:用鑷子夾取一顆干燥花生置于酒精燈火焰上燃燒。你觀察到什么現象?說明原因?仔細觀察演示實驗的學生會發現,干燥花生置于酒精燈火焰上燃燒片刻后的實驗現象是:①有液體滴落,引起火焰劇烈燃燒、發出“噼噗”聲響;②花生由磚紅色變成黑色,最后呈現灰白色,燃燒停止。對此實驗現象產生的原因,學生小組討論后產生兩種不同的主張:①認為“干燥花生燃燒后滴落的液體是水”;②認為“干燥花生燃燒后滴落的液體主要是脂質”。
讓學生基于資料提出主張,有利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事實證據等,進行推理、小組討論學會有理有據地表述自己的觀點,提高推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同時,改變科學探究活動的“形式化”,避免教師過多地掌控課堂話語權,利用教師的權威性,教導式地論證某一觀點的合理性,讓學生接受科學結論。
論據是說明資料如何推理得出主張的正當理由。論據可以是教師提供的,也可以是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在論證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你認為同學或其他小組的主張合理嗎?為什么?”“請陳述支持你或你的小組觀點的論據”等設問,引導學生應用論據對他人的觀點提出質疑,或為自己或小組的觀點進行辯護。
例如,學生以已有的知識“水是不能助燃的”為論據,為小組的“干燥花生燃燒后滴落的液體主要是脂質”的主張進行了辯護。同時,質疑其他組的“干燥花生燃燒后滴落的液體是水”觀點。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一步分析花生燃燒時的顏色變化,得出“花生細胞中含有糖類、脂質和蛋白質與核酸等有機物”“這些有機物含碳,能燃燒,具有能量”。再通過對植物、動物獲取營養的圖片的觀察,學生逐步建立“細胞生活需要物質”“細胞中的物質可以分為無機物和有機物兩大類”等概念的基礎認識。
引導學生應用論據開展質疑與辯護,有利于學生權衡論據,反思、評價彼此的主張,促進學生建立、理解與應用科學概念,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與論證能力[4]。
組織學生開展基于資料提出主張、應用論據對彼此的主張進行質疑與辯護等論證探究活動,目的是基于教師與學生組成的學習共同體,讓學生通過科學解釋與推理、對話互動與批判性思考,不斷修正主張。同時,潛移默化地讓學生知道科學是在不斷研究、質疑中修正甚至推翻的,科學不是絕對或永恒的真理。
例如,針對學生提出的“葉綠體是植物細胞的能量轉換器,線粒體則是動物細胞的能量轉換器”的主張,教師進一步設問:“葉綠體是植物細胞的能量轉換器,線粒體則是動物細胞的能量轉換器”嗎?請說明理由。以此揭示學生存在的“線粒體是動物細胞的能量轉換器”的前科學概念,并組織學生再次觀看有關“細胞能量轉換器”的微視頻,使學生產生激烈的認知沖突,促進學生對“葉綠體是植物細胞的能量轉換器,線粒體則是動物細胞的能量轉換器”這一主張的質疑與反思,幫助學生認識“動植物細胞皆有線粒體”,必須修正“線粒體是動物細胞的能量轉換器”的錯誤觀點,建立“除了葉綠體外,線粒體也是植物細胞的能量轉換器”的正確觀點,從而為“細胞生活需要能量”“葉綠體和線粒體是細胞中的能量轉換器”等重要概念的建構、理解與應用奠定基礎。
在“細胞的生活”教學中開展論證探究活動,有利于改變“滿堂灌”與“滿堂問”的教學弊端,切實調動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與欲望,幫助學生在觀察、實驗、推理、解釋與討論中建立、理解與應用重要概念,初步形成“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的生物學基本觀點,促進學生理性思維,提高生物學核心素養。
注意要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循序漸進地提高論證教學的難度,如先要求學生基于資料作出猜測,再要求學生應用相關資料闡述主張,進而能應用有關論據論證自己的主張,或對其他同學的看法提出質疑,并能對其他同學的質疑提出論據、進行辯護等。同時,還應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具體的教學內容等,靈活設計與實施論證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