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勁松
(江蘇省高淳高級中學 211300)
2016年是江蘇省實施新高考方案以來自主命題的第9年,其生物學試卷秉承了江蘇省多年來的命題風格。2016年江蘇省生物學高考試卷有何特點?在新一輪的高三復習上應該如何關注重、難點?如何針對性地選擇試題加以強化知識體系?筆者對2016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江蘇卷)生物學試題評析如下。
2016年高考江蘇省生物學卷考查了36個主干知識,知識點在各模塊中分布均勻,覆蓋面較廣。考查內容在各模塊中比例為:必修1、必修2、必修3分別占20%、22.5%、24.1%;選修1和選修3分別占12.5%、13.3%;教材實驗內容占7.5%。總體來說,必修模塊占比大,體現了回歸基礎的特點。選修的考查內容貫穿在必修內容中,選擇題主要考查教材的核心概念、常規實驗;非選擇題考查高中生物學的主干知識及核心概念,如第15題考查血糖調節,涉及“協同作用”“受體”等概念;第16題考查水鹽調節中“抗利尿激素”“滲透壓”等概念;第26題考查神經沖動的產生與傳導,涉及“酸堿平衡”、“反射弧”以及“突觸”等概念。整套試卷與2015年相比,其難度有所下降,基礎知識點考查明顯增多,主要要求考生對核心概念、主干知識的記憶。基于這一特點,引導教師教學應注重基礎、抓主干。
案例1:(第28題,部分試題)海帶中含有植物生長素(IAA)和脫落酸(ABA)等激素,為研究激素對海帶生長的影響,某研究組開展了系列實驗。請回答下列問題:
(1) 為開展海帶的組織培養,取海帶的葉狀體基部切塊作為________,轉到含激素________的培養基上,經________形成愈傷組織,再生成苗。(其余略)
解析:本小題考查植物組織培養的過程。依據蘇教版高中生物學選修3教材中的相關論述,答案為:外植體,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脫分化。
分層選拔,試卷體現能力立意是江蘇生物學卷的一大特色。2016年生物學試題具有明顯的層次性、梯度分明。試卷大題從基礎設問開始,旨在考查考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及生物學核心概念的掌握程度;然后,逐步提高難度,要求考生從題干或實驗結果中提取相關的信息及數據、結合所學知識準備做答,考查考生對核心概念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并快速做出分析、文字表述的能力,體現了高考的選拔性特點。
案例2:(第27題,部分試題)高密度水產養殖常會引起池塘水體富營養化,影響養殖。下圖為利用稻田生態系統凈化魚塘尾水的示意圖,箭頭所指為水流方向。請回答下列問題:
(1) 魚塘大量投餌后,水體常會出現有害的硫化物,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餌料中的________分解產生的。
(2)(3)略。
(4) 通過稻田凈化,B處水樣中可溶性有機物濃度比A處顯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________(填序號)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機物。
①好氧 ②光合放氧 ③厭氧 ④兼性厭氧
(5) 出現藻類水華的魚塘尾水流徑稻田后,B處水樣中藻類數量大大減少。從生態學角度分析,藻類數量減少的原因有________。
解析:本大題考查生態系統的功能及應用。第(1)小題考查大分子化合物的元素組成,餌料中的蛋白質含有硫元素,分解可產生硫化物;第(4)小題考查微生物的代謝類型,尾水中大量有機物經稻田生態系統后,有機物顯著下降的原因是被稻田中的異養型生物分解,選項中好氧型、厭氧型、兼性厭氧型生物都可以是異養型微生物,光合放氧型是自養型微生物,故答案為①③④;第(5)小題考查物種的種間關系的應用,魚塘尾水經稻田生態系統后,藻類由于和水稻在光照、營養物質競爭中處于劣勢,被其他微生物(捕食者)捕食,微生物分泌殺藻物質等原因而導致數量下降,答案為競爭光照和營養、動物攝食、微生物等產生殺藻物質。
江蘇省生物學高考試題歷年重視對考生實驗探究能力的考查,體現了 “倡導探究式教學”的生物學課程理念。試卷中既有對教材實驗的考查,也有立足于生活、生產實踐,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內容。從考察角度看,主要有實驗原理分析、操作體驗,尤其涉及實驗的數據讀取和處理分析能力。例如,第5題“生物組織中還原性糖、脂肪、蛋白質和DNA鑒定”,考查了相對應的試劑和顏色反應;第7題“腐乳的制作”考查了制作流程中輔料的作用及注意事項;第19題綜合考查了使用顯微鏡的有關實驗及對觀察結果的描述;第21題以“酶的應用”為知識背景,考查了牛仔褲呈現“穿舊”效果的生產手段,題目新穎,綜合性強;第28題探究生長素和脫落酸等激素對海帶生長的影響,要求考生從所得的實驗數據中準確分析出實驗結果,而這一能力考查也是近幾年江蘇省高考的側重點與難點。
“注重與實際相聯系”的課程理念在試卷中多次體現,例如第13題考查HIV病毒與艾滋病的相關知識;第15題考查胰島素與糖尿病的相關知識;第24題考查人類ABO血型的組成及相關遺傳計算;第30題考查鐮刀型細胞貧血癥(SCD)的相關知識。由生活情境綜合設問,讓學生體會學習生物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現了試題的命制重視聯系、關注生活的特點。
試題從最新的科研動態入手,增加了試題的新穎性和靈活性,著力考查考生面對創新型試題的綜合分析能力、如何抓住問題本質巧妙解答的能力。例如,第18題考查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第22題考查突變酵母對發酵的影響。
案例3:(第30題,部分試題)下圖為20世紀中葉非洲地區HbS基因與瘧疾的分布圖,基因型為HbSHbS的患者幾乎都死于兒童期。請回答下列問題:
(1)略。
(2)由圖可知,非洲中部HbS基因和瘧疾的部分基本吻合。與基因型為HbAHbA的個體相比,HbAHbS個體對瘧疾病原體抵抗力較強,因此瘧疾疫區比非疫區的________基因頻率高。在疫區使用青蒿素治療瘧疾患者后,人群中基因型為________的個體比例上升。
(3)在瘧疾疫區,基因型為HbAHbS個體比HbAHbA和HbSHbS個體死亡率都低,體現了遺傳學上的________現象。
解析: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抗瘧新藥青蒿素的發現”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本大題以生物進化理論為背景,考查青蒿素對瘧疾患者群體基因型的影響。第(2)小題,題干中“HbAHbS個體對瘧疾病原體抵抗力較強”,故非洲中部基因型HbAHbS個體多于HbAHbA,HbS基因頻率高;青蒿素用于治療疾病患者后,基因型為HbAHbA個體存活率升高,因此人群中基因型為HbAHbA的個體比例上升。第(3)小題中考查“雜種優勢”的概念即兩種遺傳基礎(基因型)不同的個體進行雜交,其雜交后代所表現出的各種性狀均優于雜交雙親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