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尼克斯 邱珍琬/譯
聽不到
◎[美]尼克斯 邱珍琬/譯
布萊登和吉娜結婚時深愛對方,當時兩人都很年輕,也不明白彼此的背景有多么不同:吉娜來自一個關系緊密的大家庭,家人常常聚在一起;布萊登則來自一個分裂式的小家庭,倡導獨立以及個人成就。
布萊登認為吉娜“依附成癮”。她總是想說話,即使在他看電視或看書的時候,她也常常打斷他,告訴他她突然想到的某些事。這讓他分心,他會試著委婉地用嘆氣或很微弱的“啊”表示拒絕,但吉娜認為親近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她覺得布萊登冷漠而疏離:他為什么老是拒絕自己呢?
痛苦并不是他們之間的差異造成的,而是他們無法談論這些差異造成的。
每一周約有一次,吉娜覺得自己受夠了布萊登的疏遠,這個時候,布萊登對她夸張的指控感到震驚,最受不了的是她說:“你一點都不關心別人,只關心自己!”她怎么可以說出這種話來?他當然聽不下去!然而吉娜覺得自己沒有被聽到,很有挫折感,就提高了聲音,這卻使得布萊登更退縮。最后吉娜崩潰地啜泣道:“為什么你對我這么刻薄?”
就像許多沒有配好的伴侶,布萊登和吉娜也慢慢地學會與對方一起生活。一段時間后,他們有了小孩來緩和夫妻關系,慢慢地,他們學會了調整自己去適應對方。吉娜習慣了布萊登的沉默,偶爾也跟他的朋友打打高爾夫;布萊登也學會了多花時間陪她和孩子。
他們沒有學會的是如何對對方說話。布萊登不跟吉娜說話,因為他覺得她的期待不可理喻,而她也不尊重他有自己喜好的權利。吉娜偶爾還是會表達她對布萊登投入太少的失望,但是他永遠沒有真正學會傾聽。他只是在聽一聽后安撫她,像是“我很抱歉”“是啊,親愛的”,卻不足以了解她的感受。他永遠不能真正了解他娶的這個“真實”的女人。
事實上,如果夫妻雙方來自具有不同分離程度的家庭,則他們對自身成長環境中習慣的那種關系感到比較自在,沖突自此而起:要分享多少?有多少空間可以留給自己?在伴侶關系的早期階段,狂烈的熱情可以掩飾溝通的困難,但這種結合很難持續,會面臨可怕的覺醒。
(摘自《傾聽》譯林出版社)還暴力。”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思來想去,我決定來個表面順從的軟辦法。她說早晨空腹喝水好,我說是的,效果特別好。她說出門走路要走人行道,我說對的,走人行道安全。有時候,她剛說了上句,我就接了下句,老婆聽了哈哈大笑:“就你油嘴滑舌的,記牢了就要切實做到。”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老婆的嘮叨日益理解。朋友送來越劇票,邀請我這個戲迷去看《沙漠王子》。吃過晚飯準備出發時,老婆擋在門口非要我帶上一只鼓鼓囊囊的布袋子,說里面有一件兩用衫和一把雨傘。“帶這些干什么呀?”我不解地問。老婆說:“我早上聽過天氣預報了,說晚上要變天,有雨,有冷空氣來,這兩樣東西你必須帶上。”劇院散場時,天空真的淅淅瀝瀝下起雨來,也一下子冷了許多。沒帶雨具的朋友怨聲載道:“這個鬼天氣,怎么說變就變呀。”而我當著朋友的面不慌不忙地穿好兩用衫,撐開雨傘,緩步走向遠處的公交車站。背后,我分明感覺朋友們投來羨慕的目光。此時,我的那份得意和溫暖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
(王傳生 摘自《寧波日報》圖/海洛創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