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亭
回 香
◎ 遠亭

朋友來接我到基隆演講,由于演講時間定在下午一點,我們都來不及吃飯。“我們到極樂寺吃飯吧!寺廟的飯菜最好吃、最衛生,師父也最親切。”朋友說。
我說:“這樣不好意思吧。”
朋友說:“不會,我在極樂寺做義工很多年了,與師父們很熟,只要寺里的師父有事叫我,我都義不容辭,偶爾去叨擾一頓齋飯不要緊的,何況幫我們開車的師兄也是寺里的長期義工呢!”
于是,朋友打電話通知寺里的知客師父:我們一共有三人,大約20分鐘后到極樂寺,請師父準備素齋一席。
等我們到達極樂寺時,七道熱騰騰的素菜已經準備好了。我們沒怎么客套,坐下就吃。
佛光山派下寺院的素菜好吃是遠近聞名的,但今天有一道菜還是令我大感意外,那就是師父炒的一大盤茴香。茴香是我在南部家鄉常吃的青菜,被稱為“客家人的芫荽”,因為客家人喜以茴香做菜之故。自從到臺北,我就再也沒吃過茴香了,如今見到茴香的樣子,聞到茴香的氣味,我竟有說不出的感動。
在寺廟吃飯不宜交談,因此我獨自細細品味茴香的滋味,好像回到了童年。每當母親炒茴香的時候,茴香的香氣就會從灶間飄過廳堂,飛過庭院,飛進我們寫字的北邊廂房。
童年的時光不再,茴香的氣息也逐漸淡了,我萬萬想不到在極樂寺偶然的午齋能吃到淡忘的童年之味。此時,那儲藏的香氣被喚醒了。
生活不也是如此嗎?我們所擁有過的美好事物其實都是永不逝去的,只是被卷存典藏著,一旦打開了,那些東西就會在記憶中回香,從遙遠且不可知的角落飄回來。
我們的生命里早就種了許多“回香樹”,等待因緣的摘取吧。
吃完飯,我們對師父合十致謝準備離開。知客師父送我們到前廊,合掌道別說:“以后有什么需要,請盡管到寺里來。”
在奔赴演講場地的路上,我的心有被熨平的感覺,不只是寺里的茴香菜產生了作用,那清澈的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更使我動容。
其實,處處都有“回香樹”。
(摘自《流云向晚笑看春風》新世界出版社圖/堆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