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丹梅
白桌布
◎ 程丹梅
德國人有一種本事——吃過飯的桌布整潔如初,沒有水印兒,沒有渣,也沒有油漬。也許你會說西餐和中餐不一樣,都是土豆、牛排什么的。錯了,真正的西餐也是湯湯水水、稠稀不等、細刀細切的,尤其是按祖傳食譜烹制出來的佳肴,沒幾個精細的步驟就不算是正宗的。
我還是不信邪,于是請了一大堆德國人來我家吃飯。我特意鋪了白桌布,準備的主食有餃子、炒面、米飯,炒菜有魚香肉絲、紅燒牛肉和炒油菜等。為了顯示咱們的瓷器文化,我將結婚時父母送的青花梧桐餐具一一擺放在餐桌上,按照德國一般使用餐具的做法:碗下有碟,筷下擺筷托,托下放餐巾紙。這樣一來,碗可盛飯,碟可裝菜或盛醬油、醋。當然,每個盤子內都有公用勺。在吃飯的時候,我特意看了看他們掉不掉湯汁和飯粒,餃子蘸醋時會不會有飛濺出來的東西。
我居然失望了,因為眾人離去后,白桌布上竟然沒有我預想中的漬跡,甚至孩子們的那桌也如此。這高超的技術究竟是怎么培訓出來的呢?
德國人很喜歡用白桌布,手繡的,針鉤的,棉的,麻的,不一而足,其中有很多是祖傳的。漿洗過的桌布上配著銀質刀叉和點綴的花朵,一般人總得當心別讓食物破壞了桌子上的和諧與美妙。顯然,帶著這樣的心態去吃飯,可能沒有大快朵頤之感,但慢慢咀嚼也是一種享受。
其實,桌布在德國人家里的用途很有講究。你瞧吧,不同的日子、天氣都得用不同的桌布,圣誕節、復活節之類的重大節日更得用帶有標志性圖案的桌布。每次用過之后,桌布都得漿洗、熨燙,然后如工藝品般疊好。你說這樣累不累?不累,人家早就已經習慣了,這是日常的規矩。
試試用白桌布!
(摘自《文苑》2016年第2期 圖/千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