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惠蓮 成善操 歐潔梅 黃文斌 馮衛榮 歐海玲
513400 連州市 廣東省連州市人民醫院手術室
?
※手術室護理
可視喉鏡在氣管內全麻術中經鼻置入胃管的應用
黎惠蓮成善操歐潔梅黃文斌馮衛榮歐海玲
513400連州市廣東省連州市人民醫院手術室
摘要目的:觀察可視喉鏡監測下,在氣管內全麻手術中經鼻置入胃管的效果。方法:選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來我院治療的氣管內全麻術中經鼻置入胃管的手術患者50例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等分成試驗組與對照組,對照組采用盲插法對氣管內全麻手術患者進行置管,試驗組采用在可視喉鏡直視下對氣管內全麻手術患者進行置管,比較兩組患者的置管時間、成功率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試驗組患者置管時間短于對照組,試驗組插管成功率(100.00%)顯著高于對照組(48.00%),并發癥明顯少于對照組,以上指標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可視喉鏡直視下對氣管內全麻患者術中置入鼻胃管,能縮短插管時間,減少并發癥發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可視喉鏡;全麻患者;置管;效果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6.02.051
臨床實踐中,傳統盲探胃管置入法成功率低,并且由于插管時間長、患者失去吞咽功能以及由于氣管導管的壓迫,導致食道口封閉,反復操作會導致患者喉頭水腫、黏膜出血等不良反應的發生,嚴重者甚至導致聲帶損害失聲,這不僅給患者身心造成極大痛苦,同時也因手術時間延長風險增高[1-3]。因此,尋找一種能夠準確、及時地一次性成功置入胃管的方法十分必要,本研究嘗試利用可視喉鏡直視咽喉部置入胃管,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來我院治療的50例全麻需要經鼻置入胃管的手術患者50例為研究對象,男28例,女22例。年齡3~80歲,平均年齡(25.6±3.83)歲。體重15~73 kg,平均體重(23.6±2.83)kg。分析其手術原因,患者綜合胃腸穿孔11例,麻醉誘導時吸氧去氮引起急性胃擴張8例,術中胃管脫落7例,術式改變24例。患者均未發現有肝腎、心血管系統等原發系統疾病。按照隨機對照原則將其等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重、病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全部患者在術前常規禁食,送入手術室前肌內注射魯米那100 mg、阿托品0.5 mg,做好術前準備。試驗組采用經可視喉鏡直視下經鼻置入胃管,即固定患者頭面部,將可視喉鏡經口腔,觀察可視喉鏡屏幕。若此時見屏幕分泌物為血色液體,囑咐護士用吸痰管將分泌物吸靜,輕輕轉動鏡體,并使鏡體沿咽喉方向緩緩插入,鉤起舌體,鏡片于咽喉部緩緩轉動尋找食道開口,此時食道開口若處于封閉或緊貼狀態,將鏡片輕輕擠壓咽喉部及咽喉壁,并把患者頭部輕輕托起,以增大咽喉通道的弧度,當屏幕上顯示食道開口后即可固定可視喉鏡鏡片。準備好后將涂有液狀石蠟油的胃管經鼻腔緩緩送入咽喉部,在可視喉鏡屏幕下慢慢靠近食道開口,當胃管前端移至食道開口時,輕輕向前轉動胃管末段,使胃管前端緩緩插入食道口,當送管到達標記的長度,或在剖腹打開胃時直觀置管到達胃竇的長度[4],連接胃腸減壓器,胃管固定在鼻翼及面頰部。
對照組采用盲插法對氣管內全麻手術患者進行置管,即將胃管外涂石蠟油,后在胃管腔內置入導絲以增加其硬度,從鼻腔慢慢插入,當插至10~15 cm(咽喉部)時,左手將患者頭部托起,使下顎靠近胸骨柄,以增大咽喉通道的弧度,緩緩插入胃管。插入不暢時檢查口腔,了解胃管是否盤在口咽部,或將胃管抽出少許,小心插入至無阻力時再插到標記長度,拔出導絲,驗證胃管在胃內,連接胃腸減壓器,將胃管固定在鼻翼及面頰部。
1.3觀察指標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置管時間及術后并發癥發生及置管成功率情況。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兩組氣管內全麻下經鼻置入胃管所用時間比較(表1)

表1 兩組氣管內全麻下經鼻置入胃管所用時間比較 [min,M(QR)]
2.2兩組患者不同麻醉方式下置管并發癥及成功率比較(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同麻醉方式下置管并發癥及成功率比較(例)
注:試驗組誤插氣管1例,咽喉部損傷1例,咽喉部出血1例,合計3例;對照組誤插氣管5例,咽喉部損傷4例,咽喉部水腫2例,咽喉部出血2例,合計9例
3討論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在氣管內全麻手術中經鼻置入胃管的幾率增加,原因可能是氣管內全麻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出現胃管脫落、術式改變或麻醉誘導時吸氧去氮引起的急性胃擴張等情況,常需臨時置入鼻胃管[5-7]。傳統盲探胃管置入法成功率低,插管時間長,且由于患者失去吞咽功能,加上氣管導管的存在而壓迫食道,往往可封閉食道口,反復盲探插管會加重患者喉頭水腫、黏膜出血,甚至增加環杓關節脫位的潛在風險,給患者術后帶來極大痛苦,同時也增加手術時間,導致手術風險增高[8-10]。對于兒童患者,因為咽喉部較窄小,盲探法對其損傷更加嚴重。對于昏迷患者,傳統盲探盲插胃管置入法無法完成手術[11-12]。因此,需給在術前置管未到達胃部或手術過程中胃管脫落的患者進行胃管的重新置入,從而提高手術質量,而能否一次性及時準確地置入胃管成為手術過程中重要環節[13]。尋找一種高效、準確、及時的一次性成功置管方法,可盡量縮短手術時間,減輕患者痛苦。全麻手術中置入鼻胃管的難點在于插管時會厭兩側梨狀肌可能會將胃管隱藏,為避免鉗住咽喉壁組織,可在鼻咽部用氣管鉗鉗住胃管先向上提拉再向下送,并且應注意觀察胃管是否在咽后壁盤旋。全麻患者在施行氣管插管后采用喉鏡直視下置入胃管,準確對位后可清楚看到食管開口,順利送入胃管,胃管重插和誤插的幾率較小,降低了對咽喉的損傷。在全麻狀態下胃管的置入比清醒時置入胃管的血流動力更穩定,可有效減少患者的應激反應,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和減輕患者在常規反復置管狀態下所導致的緊張不安,同時也減少了患者嗆咳、黏膜損傷、誤吸、躁動等不良反應,對于患者的病情有穩定作用。
本文嘗試在可視喉鏡監測下行氣管內全麻手術中置入鼻胃管,試驗組的插管時間相對于對照組明顯縮短,插管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減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具有以下優點:(1)由于全麻患者不能配合插管,同時由于氣管內插入導管后壓迫食道開口,使食道開口封閉或緊貼,這樣會大大增加插管系數難度,極易增加環杓關節脫位的風險。本研究中試驗組在可視喉鏡直視只需輕輕托起患者頭部,可一次性置入鼻胃管,在喉鏡的屏幕上操作者可清晰看到患者咽喉部組織結構,為對位準確提供良好基礎, 大大減少了患者的痛苦。(2)試驗組患者平臥,頭稍微向前托起,以增大咽喉通道的弧度,不需帶導絲,這樣就避免了拔出導絲時對咽喉部造成的二次損傷。(3)還可節省操作者的體力及時間,大大提高了巡回護士的工作效率。可視喉鏡在氣管內全麻術中置入鼻胃管的應用, 護士嫻熟的操作是能否高質量完成置管的關鍵,也對醫護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
綜上所述,可視喉鏡直視下對氣管內全麻患者術中經鼻置入胃管,能提高置管成功率,縮短插管時間,減小損傷,擴大應用范圍,是氣管插管全麻手術患者胃管置入較為理想的方法,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吳榮惠,朱劍群,李小娟.可視喉鏡下氣管導管引導經鼻胃管置入的應用體會[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8):1377-1388.
[2]薛富善,劉鯤鵬.視頻喉鏡在氣道管理中應用的優勢和爭議[J].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2014,2(35):97-101.
[3]姚潁.導絲引導下胃管置入在人工氣道患者中的應用[J].天津護理,2011,19(5):266-267.
[4]管蘇萱.帶導絲的胃管的臨床應用及前景[J].臨床合理用藥,2012,5(5):138.
[5]蔣軍.喉鏡直視下帶導絲的胃管置入法在氣管插管全麻手術中的應用[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26):3327-3328.
[6]趙愛紅,趙雪勤,沈繪華,等.自制帶帶導絲的胃管在喉鏡引導下困難食管置入術護理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2011,13(35):320-321.
[7]楊天明,鐘軍,周天紅,等.三通喉罩氣道在兒科經纖維支氣管鏡氣道內支架置入術中的作用[J].中華腔鏡外科雜志,2012,5(3):227-231.
[8]厲銀平,彭清臻,付學明,等.喉罩通氣全麻下經支氣管鏡高頻電刀治療主支氣管腫瘤的臨床觀察[J].臨床肺科雜志,2011,16(8):1295-1298.
[9]徐莉,王健.兩種全麻方法用于小兒纖維支氣管鏡診療的比較[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9):2171-2174.
[10]陳偉,李衛,夏氫,等.喉罩聯合T 型密封接頭控制通氣在無痛纖維支氣管鏡檢查中的應用[J].實用醫學雜志,2010,26(11):1945-1947.
[11]李秀澤,李衛,夏氫.喉罩全麻控制通氣在小兒無痛纖維支氣管鏡檢查中的應用[J].四川醫學,2012,33(1):7-9.
[12]藍春風,廖秀英,藍雪妹.喉鏡輔助下置入帶導絲的胃管在氣管切開難置胃管中的應用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2014,7(11):90-91.
[13]胡衛東,王少超,張彬,等.喉罩全麻在嬰兒纖支鏡氣管支架置入術中的應用[J].山東醫藥,2014,54(4):221-223.
(本文編輯肖向莉)
(收稿日期:2015-08-31)
基金項目:廣東省清遠市科技計劃項目醫療衛生(2014B163)
黎惠蓮:女,大專,主管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