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譯
我們能在夢里背單詞嗎?
馮譯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歷:白天學習的數學公式和推導過程,晚上出現在夢中,讓你和數學題大戰300300回合;白天練習過英語對話,夢中你就可以非常流利地和外國人交談,仿佛學習到“走火入魔”。通常我們會稱這種現象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最近,科學家對這種現象做了進一步研究,結果發現,做夢真的可以幫助我們學習和記憶新學的知識,夢中的你的確是在學習的。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缺少睡眠,我們會頭腦不清晰,工作學習受到嚴重影響。不過睡眠究竟怎么影響我們的學習和記憶?20142014年《科學》雜志上的一篇研究對此進行了闡述。這項研究使用了在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的熒光蛋白,還有可以表達熒光蛋白的一種小鼠,通過對小鼠熒光蛋白的觀察,監測神經元上樹突棘的生長情況。樹突棘是神經元樹突上伸出的棘狀突起,是神經元之間形成聯結的主要部位。樹突棘的生長和變化與學習記憶過程密切相關。
研究者讓小鼠學習如何在一根旋轉的木桿上保持平衡,并同時記錄它們大腦中樹突棘的變化。結果發現,在接受訓練之后,小鼠的大腦中特定位置形成了新的樹突棘(即形成聯結)。接著,研究者考慮睡眠對這一過程的影響,他們用兩組小鼠進行了實驗:一組在旋轉的木桿上訓練1 1小時,之后睡眠7 7小時;另一組則訓練1 1小時,之后7 7小時保持清醒。通過對這兩組小鼠腦神經元的觀察,結果發現,被剝奪睡眠的小鼠神經元中新樹突棘的成長明顯較少。由此得到結論:在學習過后,睡眠可以促進神經元樹突棘的生長即促進學習過程中聯結的形成,并可能通過這種方式促進學習和記憶的效果。
這篇研究并沒有將睡眠的不同過程分開,也只提到了睡眠對于聯結建立的促進,那么做夢對于學習和記憶以及記憶再激活的過程又有什么影響呢?
睡眠的過程分成不同的腦電波階段:非快速眼動睡眠——此時腦電波為慢波;快速眼動睡眠——此時腦電波頻率較快。其中做夢是處于快速眼動睡眠狀態,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深度睡眠時期。正常人入睡時先進入淺睡即非快速眼動睡眠階段,然后再進入做夢階段。從入睡到做夢階段為一個睡眠周期,一般一夜睡眠經歷4 4~5 5個睡眠周期的交替。
最近,神經科學家埃林和羅伯特找了一些哈佛大學的本科生進行了如下實驗:他們讓這些學生在電腦前坐4545分鐘,玩一個迷宮游戲。在迷宮中,研究者將一個特定的對象設為終點,讓學生們記住,然后讓他們從迷宮里一個隨意的點出發,找到到達終點的途徑。做完游戲之后,學生們被分為兩組,一組人去睡覺,一組人則留下來看錄像。研究者利用腦電技術探測了睡覺組的大腦活動,之后在一個做夢周期結束時叫醒他們一次,問他們夢到了什么,或者在他們睡完午睡醒來之后問他們做夢的情況。接著對兩組人再進行一次迷宮游戲的測試,結果表明,在測試中,睡覺組相對于不睡覺組更快地找到了特定目標。其中還有4 4位同學做夢夢到了迷宮,他們找到特定目標的速度是其他睡覺組成員的1010倍!做夢促進了他們的學習和記憶。
對于研究中做夢促進人對迷宮游戲的學習和記憶,研究者有進一步的解釋。研究發現,做夢能夠導致記憶的再激活。因為夢的周期正好對應著神經同步的增強期,此時大量的神經元能夠被同時激活,從而提高對特定事物的記憶。在上述研究中,羅伯特等人就注意到,被試者的夢并不僅是對剛學習過的迷宮經驗的精確重現,還激活了相似的經驗。比如,其中的一個學生不僅夢到了迷宮的影像,而且夢到了自己幾年前在一個蝙蝠洞探險的經歷。這表明大腦在做夢的時候不僅激活了某個學習經驗,還激活了相關的學習經驗。美國西北大學肯·帕勒的研究團隊也有相似的發現,如果先給被試者建立一種聲音和一幅圖的聯結,并在其做夢的時候(快波睡眠時期)播放這種聲音,之后被試者對那幅畫的記憶也會增強。
這些研究成果得到的結論讓人驚喜,尤其對于學習第二語言的人來說,做夢的促進效應將非常有用。我們都知道,學習外語是通過建立外語詞匯和母語詞匯的聯結來完成的,那么我們試想一下,在白天背了一些單詞和單詞的中文釋義之后,做夢時在你耳邊重復中文釋義是不是會有效提高單詞的記憶效果呢?“懶人們”仿佛聽到了福音——把鬧鐘關掉!讓我把夢做完,我要多背一些單詞哦!
(選自20162016年1818期《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