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辛政華(上海)
住房空置率在我國統計系統中仍是空白
文/辛政華(上海)
在判斷房地產市場是否健康的指標中,房價收入比和房屋租賃比通常是被引用較多的兩個,其實住房空置率也是一個經常被用來評價樓市“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標。作為市場的風向標,住房空置率過高被認為是一種風險,因為這說明不合理或非理性的住房投資比例過高,樓市泡沫隱現,而且扭曲了住房供求關系,加劇了樓市供需矛盾,出現了住房資源的浪費。
據了解,西方國家在統計住房空置率方面有比較完善的制度和方法,他們將空置率的警戒線定為10%。美國的住房空置率長期保持在較低水平,即使美國樓市最差的2007-2008年,租房空置率最高的時候也就達到10.7%,自有住房空置率最高只有2.9%。歐洲國家的住房空置率也很低,荷蘭、瑞典一般住房空置率只有2%,法國為6%左右,德國約為8%。顯然,我國一些城市的住房空置率是高于國際平均水平的。
這些年來,我國住房空置率高企的話題被屢屢提及,但引用的數據出處不一,從“數燈法”到大數據估算,不一而足,由于數據缺乏權威性,很難獲得社會普遍認可。但對于這個重要指標,相關部門的統計仍是一片空白。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說:“從短期和表面上看,主要是空置的狀態和時間很難給出標準,要清楚計算出來難度較大。從深層來看,主要是我們還沒有征信制度支撐,調查缺乏客觀科學的依據。”而住建部的回答更直接:“關于空置率,目前沒有準確官方定義。”隨著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的建立完善,向社會提供權威的基礎數據,想必能夠避免各種猜測、臆想式的數據引用,不再讓住房空置率成為說不清的糊涂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