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居林(上海)
?
民宿在供給側改革中的發展機遇
文/蕭居林(上海)
房地產業的深入發展,讓民宿登上了市場舞臺。所謂民宿,是指企業或個人基于網絡平臺將閑置的房屋通過短租或長租的形式獲取收益的經營模式。民宿并不是房地產業的新生事物,在國外,民宿一直是人們旅行住宿的一種選擇,盡管和旅館飯店相比,民宿提供的服務和設施有限,但是它低廉的價格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這些年,我國民宿行業在互聯網的推動下發展很快,從出現到快速崛起,僅僅用了三四年的時間。如今民宿行業的規模雖然還不大,但由于正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庫存政策實施的機遇,民宿的發展前景非常廣闊。供給側改革要求改善產品供給,調整產品結構,提高有效供給,而民宿在旅游發展環節中的積極作用不可低估。各地方政府出臺的去庫存政策中包括對閑置存量房產的盤活政策,其中涉及將存量房改造成更適應人們需要的形式加以經營,包括發展旅游、養老等產業,將閑置房產改造成度假酒店、短租酒店等。最近,國家發改委等10個部門發布《關于促進綠色消費的指導意見》,也提到要有序發展“民宿出租”。這些都為民宿進入房地產業提供了客觀條件,也與供給側改革促進房地產業發展不謀而合。
當然,民宿行業發展離不開法制的保障,只有法治才能讓民宿走上規范發展的軌道。有關民宿的法制大致有兩大塊:一是準入,即什么樣的房屋可以納入民宿范疇,民宿要符合什么樣的標準和條件,這是民宿行業發展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問題。二是經營服務,即政府如何對民宿活動進行監管,包括民宿準入的審批和日常監管。至于民宿的經營活動,則由市場調節,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