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火遜(上海)
?
維護居住文明的基礎是嚴格執法
文/蕭火遜(上海)
住宅小區是市民居住生活的主要場所,為倡導市民養成良好的文明居住習慣,進一步改善小區居住環境,發揮各類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上海市有關部門在2014年底發布了《上海市居住文明行為規范》。《規范》文字簡潔,內容極好:“違法建筑不搭建,房屋外借不群租,居住用房不經營,房屋結構不損壞,公共樓道不占用,身居高處不拋物,飼養寵物不擾鄰,生活垃圾不亂丟,公用繳費不拖欠,公眾娛樂不擾民。”有關部門還表示,未來還將探索研究把部分不文明居住行為納入公民居住領域信用征集范圍,增強《規范》約束力,探索建立不文明居住行為的發現、報告、處置機制,及時勸阻、制止不文明居住行為。
一年多來,經對《規范》的廣泛宣傳,居住文明理念開始家喻戶曉,但是由于維護居住文明常態化的基礎尚不牢固,最重要的是法制基礎薄弱,還沒有形成對不文明居住行為的震懾效應,不文明居住行為仍然時有發生。多少年來,上海有關部門對不文明居住行為也多次進行整治,但力度不夠,在依法嚴管方面失之于寬,失之于軟,雖一時取得一些成效,但水過地皮濕,風過地皮干,很快又“濤聲依舊”,顯示了管理上的“短板”。筆者對今年春節期間上海嚴禁城區燃放煙花爆竹的舉措贊嘆,其成效明顯就在于嚴格執法,措施嚴密,違法必糾,決不姑息。而這次上海嚴管重罰交通違法,充分維護法制的權威,讓廣大市民受到一次法律的洗禮,提升了遵守法規的意識。因此,對不文明居住行為的整治既要靠德治,更要靠法治,要激發起市民的守法與崇德意識,就能為形成文明居住環境的常態化打下最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