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蘭
摘 要:踐行習近平總書記著眼時代發展和戰略全局,提出要加強政治工作的主動性和實效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和感召力這一要求,我們要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充分認識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做好員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保持隊伍穩定,樹立信心,改善服務,加快發展。
關鍵詞:動之以情 曉之以理 系之以利
隨著黨的十八大各項任務目標的確立,企業思想政治工作適應深化改革的需要,在實踐中產生了多種的方法方式,其中掌握思想工作的“情、理、利”,則是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視的幾個基本要素。具體地說,就是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系之以利。
一、動之以情。這個“情”就是具有共同目標、共同理想,既符合黨的根本宗旨和群眾路線,又適應思想政治工作形勢和特點要求的人情味。思想政治工作多一些這樣的人情味,不僅非常必要,而且勢在必行。
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多一點人情味。我們提倡的是符合黨的根本宗旨和群眾路線的人情味,是適應思想政治工作形勢和特點要求的人情味,是源于共同的革命目標和強烈事業心的人情味。
要增加這樣的人情味,當前有兩種偏向值得注意:一是“寡情”。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不關心職工的思想和生活,對職工缺乏熱情,說話簡單生硬,甚至動輒訓斥,侮辱他人的人格,嚴重傷害了職工的感情。二是濫用情。有的同志不堅持原則,感情用事,對錯誤的思想傾向和違反黨的政治紀律的錯誤言論姑息遷就;有的對個別人的無理要求,礙于情面,不批評、不制止,反而褻瀆和玷污了同志感情,這樣只能是削弱思想政治工作的威信和作用。
動之以情,情系何在?當前應主要圍繞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解決好職工的各種現實問題。要實現這一目標,除了上面提到的根本態度和基本方法外,還需要把握好“動情”的藝術。
一是解決因形勢變化和政策調整反映出的思想問題時要傾注“實情”。二是在解決個人和家庭實際困難引起的思想問題時要融入“真情”。三是在解決個人理想前途上出現的思想問題時要充滿“感情”。四是在解決內外關系方面出現的問題時要主動“熱情”。五是在解決道德紀律方面出現的問題時要堅持原則,破除“私情”。
二、曉之以理。這個“理”就是將大道理轉化為與職工貼得更近、更實,在溫暖和煦的氣氛中促進人的內心精神升華的“小道理”,讓人感到平實可信,聽得實在,覺得有理。
曉之以理,堅持因人而宜。倘若不看對象,講理論只會照本宣科,講實際只會就事論事,不善于從理論與實際結合的層面上深入透徹地說明和回答職工關心的現實問題,而是亂講一通,自以為人家聽得懂,其實與“對牛彈琴”的笑話別無兩樣。這樣做思想政治工作,既缺乏現實針對性,又缺乏理論說服力,是不會發揮應有作用的。因此,只有堅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因人而宜地講道理,做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各類人員的積極性。
曉之以理,貴在平實可信。最有說服力的是事實,最能打動人的是真話。事實證明,只有把道理講真講實,講到職工的心坎上,才能使職工感到平實可信,入耳入腦,產生“共鳴”,從而達到“心理交流”的目的。
曉之以理,做到言情恰當。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平等待人,循循善誘,神態用語恰當,才能受到職工的歡迎。如對閱歷較深、接受能力強的,可以講深奧一些,以理釋事;對資歷平常、接受能力一般的,可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以事悟理;對思想內向、心胸狹窄的,語言要柔和幽默一些,使道理像春風化雨點滴入土。把大道理形象化、深刻化、通俗化,人們才能容易接受,而且能夠烙印在心,長久難忘。
曉之以理,注意掌握時機。合理選擇說理時機,思想政治工作就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里有兩種情形需要在實踐中很好把握:一種是對于懊喪、惶惑、憂悶等消極心理,可采用“熱處理”,做到觸機而發;另一種是對于喜悅、憤怒等激憤心境,可采取“冷處理”,做到引而不發。選擇說理時機,還要善于透過人的神情、談吐和習慣動作的變化,著力探求其內心因素,用心選擇講理的契機,因勢而導,這樣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不失時機,收到成效。
曉之以理,需要寓理于例。就事論理,多講生動活潑的內容,寓道理于事例之中,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做到理與例有機結合,是增強大道理感染力的重要環節。寓理于例,其例要具有“新、近、精、實”四個特點。
三、系之以利。這個“利”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做到情感真切、情理結合的基礎上,堅持“兩點論”,努力把好事辦實、實事辦好所體現的物質利益原則,又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取向一致。關心職工的切身利益,把情、理、利統一起來,防止形式主義和空洞的說教,是解決人的思想問題必須注意的原則。思想政治工作不能離開人們的物質利益去分析各種思想問題,也不能離開人們的物質利益去解決各種思想問題,從某個意義上說,做好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僅要“動情”、“講理”,還要“聯利”,互相配合,才能收到更為全面的效果。
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既要向職工講道理,又為職工辦實事,傾聽職工的呼聲,了解職工的情緒,關心職工的疾苦,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穩人心的工作,把好事辦實,實事辦好。
怎樣把實事辦好,這里大有學問。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堅持兩點論,兩手抓,才能真正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職工心間。具體說來,就是在“情”、“理”兩相宜的基礎上,還要處理好“利”的關系:
一是要處理好服務保障和思想教育的關系。積極為職工謀求看的見、摸的著的物質利益,解決好職工的“柴米油鹽”問題,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應盡的職責,也是維護職工正當利益的重要內容。在為職工謀求物質福利、給職工以實際利益的同時,還必須明白利益不只有物質的,還包括政治的和精神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講“利”,決不能忽視政治和精神方面。在辦實事過程中,不僅要“務實”,還要“務虛”;既要解決實際問題讓職工真正感受到黨的溫暖,又要提高思想覺悟,從中悟出一定的道理,不能只務實不務虛,只見物、不見人。
二是要處理好全局利益與局部利益的關系。從根本講,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是一致的,但在一定時間內和一定條件下,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又是有矛盾的。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注意把握好兩條:首先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堅持把全局利益、整體利益、大多數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到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其次是在維護全局利益和整體利益的前提下,根據實際情況,適當照顧一下局部的、部分人的合理利益。
三是要處理好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的關系。職工的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總體上是一致的,但有時又有矛盾,必須把二者統一起來,貫徹始終。現在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貫徹物質利益原則時存在短期行為,看起來是對職工的關心和安撫,表面上轟轟烈烈,職工也滿意,但到未來必然財盡力竭,囊中羞澀,該辦的事辦不成,好事變壞事。因此,在解決職工利益過程中,必須統籌安排,遠近結合。
四是要處理好盡力而為與量力而行的關系。思想政治工作堅持為職工辦實事,必須盡力而為,但是盡力而為,絲毫不意味著脫離客觀實際,更不能盲目許愿,開空頭支票。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既要積極為職工多辦實事、辦好事,又不能脫離客觀實際,去做那些辦不到的事情。職工是通情達理的,只要我們真正采取了措施,盡心竭力,堅持不懈,職工是會理解的,即使一些事情一時難以辦到,只要實事求是地向職工加以解釋和說明,也會得到諒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