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升 徐國強 盧軍
用腳步架起民心橋
——記湖北省南漳縣李廟鎮財政所主任劉明軍
●李東升 徐國強 盧軍
陪同李廟鎮委書記“精準扶貧異地搬遷”選址
劉明軍向財政局有關領導匯報惠農資金發情況(左一)
2010年11月,劉明軍奉令到湖北省南漳縣李廟鎮財政所報到。他的就職演說中沒有豪言壯語,只是簡單地召開了一個干部職工會議。在見面會上,劉明軍說:“這次局黨組調我來李廟鎮財政所工作,我將與干部職工同呼吸、共命運,繼承和發揚前幾任老領導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團結的優良傳統,把李廟作為家鄉,帶領干部職工承擔肩上職責,踐行為民理財的使命,腳踏實地,全力完成財政局黨組及鎮黨委、鎮政府交給的各項任務……”
六年過去了,一串串的數字、一項項的榮譽,見證著劉明軍等一班人的汗水結晶和智慧碩果:2015年,該鎮的財政收入實現774.59萬元,比2010年229.06萬元增長238.16%。2016年,該鎮的財政收入可望實現850萬元;財政所先后被省、市、縣有關部門授予“檔案管理省一級”、“文明單位”、“人民滿意基層站所”、“三資管理示范鄉鎮”、“示范基層黨組織”;劉明軍個人被南漳縣人大常務會授予“南漳縣第十七屆優秀縣人大代表”、“李廟鎮優秀共產黨員”。
李廟鎮地處南漳縣西北,該鎮版地面積544.03平方公里,約占南漳縣版圖面積的六分之一,是南漳三道河水源發源地之一。如何既發展生產,夯實稅收增長基礎,又能保護山清水秀、山綠天藍?發展與環保的矛盾時刻困擾著李廟鎮黨委及財政所領頭羊——劉明軍。
其實,在劉明軍上任不久,他就深深思考:李廟鎮是山區鎮,處在漳城的上游,若不招商引資、辦企業,財政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引資辦企業,當地的天藍水清,漳城的“水缸”環保將受到影響。思來想去,既要保障稅收稅源、如期完成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目標,又要保護當地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唯一可走的是利用李廟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即發展煙葉、食用菌、藥材,走綠色環保之路。他把思考的問題形成文字報告后,立即上報到李廟鎮黨委、政府,得到了李廟鎮黨委、政府的認可,李廟鎮黨委、政府根據該鎮25個村的實際,制定了分年度煙葉生產發展規劃。
由于種植煙葉技術含量較高,為了使煙葉生產既能增加財政收入,又能促進當地煙農脫貧致富,劉明軍與當地行政干部一道,引導煙農選擇煙葉種植地點、示范發展地膜煙葉,把握住煙葉每一道生產環節。2014年8月15日,劉明軍聽說湖北省農科院的技術專家來到南漳縣,他建議由李廟鎮黨委、政府出面,邀請湖北省農科院的技術專家對李廟鎮煙葉生產進行技術培訓和指導,并到種植煙葉大村——堰溝村召開煙葉生產技術培訓現場會。專家走進田間地頭,根據當時的煙葉季節,對煙葉的生產狀況提出了“三個不折不扣”的建議,即:不折不扣落實好煙葉二次平頂、防止煙葉翻頂;不折不扣落實好不適用煙葉處理工作,真正達到煙農減工降本增效目的;不折不扣落實好煙葉大田中后期管理,把病蟲害防治和中面增鉀有機結合起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面對面的培訓、授課,到會的25個村、86名參訓人員進一步掌握了煙葉生產的技術要領。通過種植煙葉,李廟鎮的煙農嘗到了甜頭,目前已經養成自覺種植煙葉的良好習慣。2015年,李廟鎮種煙面積達到3800畝,實現稅收267萬元,煙農戶平均收入達到4.5萬元;2016年,種煙面積達到4000畝,可實現稅收300萬元,種煙農戶平均收入5萬元。
李廟鎮是個山區鎮,自然資源較為豐富,雨量充足,如何挖掘自身的潛力,使自然優勢變為財源優勢?劉明軍在下鄉調查走訪期間,發現李廟鎮有杜仲、黃連、黃姜、天麻、獼猴桃、艾草等二十多種中草藥。其中靈芝形如菇菌,是有名的山珍佳肴。可身處深山的村民并沒有認識到其價值,十分可惜。
如何使這些寶貝疙瘩走出深山?劉明軍主動聯系南漳、襄陽幾家制藥廠,請制藥廠的技術人員到李廟鎮實地察看農戶分散的杜仲、黃姜、天麻、獼猴桃、艾草等。技術人員通過對李廟鎮的中藥材實地察看,進行技術分析后,驚嘆地說:“沒有想到李廟鎮的野生中藥材品種分布這么多、這么廣,品質這么好!”技術人員對其開發價值、市場潛力看好,并當即把這一發現電話告訴藥廠主要領導。制藥廠領導看過技術人員帶回來的標本和圖片后,決定親自考察,果然不枉此行,藥廠領導當即決定,在李廟鎮建立中藥材種植基地,藥廠負責技術指導、技術培訓、負責藥材最低保護價收購,農戶負責種植。2016年,李廟鎮的杜仲、黃連、黃姜、天麻、獼猴桃、艾草等種植面積達到8000畝,已經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社會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國家對“三農”工作采取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并在黨的十八屆會議上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隨之而來的是對“三農”補貼項目越來越多,補貼資金越來越大。如何確保惠民資金的安全并及時兌現到惠民對象手中?劉明軍感受到自己身上壓力不小,他要求全所每個財政干部職工要按照政策辦事,按程序辦理,從數字摸底到補貼資金的兌現,都要公告、公示。為了使兌現補貼安全及時,經得起時間檢查,劉明軍還層層建立責任狀,由駐村專管員與村書記(主任)簽訂惠民補貼責任狀,財政所與駐村專管員簽訂責任狀,實行責任狀終身負責制。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劉明軍經常深入到農戶、深入到田頭地頭,一方面宣傳國家的惠民政策;另一方面開展對惠農補貼資金落實的暗訪。他上任后的第二年就走完了全鎮25個行政村、71個村民小組。他用腳步架起了與群眾的聯心橋梁,用熱血和汗水贏得了群眾的認可。東溝村離李廟鎮有40多公里,是李廟鎮比較邊遠的村。偏僻村莊的惠民資金是否安全,劉明軍放心不下。2014年5月的一天,他騎摩托車到達該村,拿著惠民補貼發放表,劉明軍隨機進行抽查。看見一個村民正在田間打農藥,劉明軍走過去問道:“老大哥在打藥呀!請問您叫什么名字?家里種了幾畝田?您今年的惠農補貼拿到了嗎?”這位村民回答說自己叫周青付,全家二輪承保面積5.5畝,今年5月1日前,已經領到糧食直補68.31元、綜合直補373.95元,是駐村財政干部陳大玉把“一折通”送到他手里的。劉明軍對照《東溝村惠農補貼花名冊》核對沒有差錯。此后,他又到東溝村一組、四組,分別找了三家農戶,經調查核實,全部相符。這時,劉明軍懸著的心才終于放下來。
開展“財政履職盡責任走訪”
財政補貼項目資金多,有些項目資金是財政資金,但是由別的部門摸底、核準,財政所只負責把資金撥付到由相關部門提供的農戶(單位)賬戶上,比如,危房改造資金、扶貧開發資金等。對于這部分資金的監管,劉明軍要求相關部門嚴格按照相關規定使用,并建立農戶(單位)使用反饋制度,受益個人(單位)收到補貼款后,在《補貼款領到書》簽字或蓋章認可后寄往財政所,實行項目資金使用認定、認可反饋制,較好地防范了專項資金被挪用、截留、套取問題。
與此同時,劉明軍還借助大數據庫平臺,發現問題及時整改。他們按照要求,對2014年至2015年的惠農補貼資金、退耕還林資金、公益林資金、危房改造資金、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等七大項逐戶、逐筆進行信息錄入。2016年6月至7月,南漳縣紀委、監察局運用大數據庫比對,發現李廟鎮違規違紀使用各項惠農補貼資金幾乎為“零”,惠農補貼資金實現了“零”投訴。
李廟鎮財政所及時兌現各項惠農補貼資金,贏得了李廟鎮干部群眾的認可,也得到了該鎮干部群眾的支持,實現了“以管促收”。2015年11月,該所開展征收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簡稱“兩金”)工作,僅用一個半月時間,該鎮財政所征收“兩金”387萬元,農戶參與率分別達到98.9%和100%。
發揮干部職工的潛能是做好財政工作的重要保證,李廟鎮財政所與其他各地的財政所一樣,干部隊伍年齡偏大,知識結構參差不齊。干部職工大部分是上世紀80年代后期參加工作的,平均年齡在50歲左右,有的干部認為自己年齡大了,是“船到碼頭車到站”,政治上沒有希望了。工作能夠完成任務、日常生活不惹事就行啦!
如何發揮干部職工的潛能,齊心協力開動大船,繼續保持過去李廟鎮財政所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的優良作風?劉明軍的做法是正確引導,因人施導。緊緊圍繞“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兩學一做”活動、全省財政系統開展的“履職盡責”活動,組織干部職工學習,認真學習習總書記系列講話,學習湖北省財政廳王文童廳長對新時期財政工作、財政干部的要求講話,通過開展系列講話學習,查找各自身上存在的問題,并制定整改措施。通過學習、對照標準檢驗自己,少數干部感受到工作只求過得去、得過且過是非常危險的。
財政所干部楊正瓊是位老勞動模范,曾經被財政部授予“全國財政系統先進工作者”,但由于自己年齡偏大,不會操作電腦,平時錄入農戶糧食面積、寫電子日志等需要請同事幫忙。劉明軍發現這個問題后,專門安排了一位年輕干部教楊正瓊學習運用電腦,并放他10天假在家背五筆字根。通過10天的死背硬記,并在電腦鍵盤上實踐操作,楊正瓊慢慢地學會了打字,如今55歲的楊正瓊可以熟練地操作電腦了,并利用QQ群與系統的同行交流工作經驗。
財政干部李永強是個“半邊戶”,妻子體弱多病,家庭比較困難。為了減輕該同志的思想包袱,劉明軍主動聯系南漳縣城一家超市,讓李永強的妻子去做保潔,每月有1300元的收入;同時,每個周五下午只要不影響學習和工作,有外出到南漳的車,劉明軍都安排李永強搭順風車,讓他周末在家幫妻子做點家務事。點點滴滴的事情,讓李永強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他搶著爭著干工作,已經成了財政所的工作骨干。
在李廟鎮堰溝村檢查茶葉生產
為了使每個干部及時更新知識,做到不掉隊、不落伍,劉明軍積極搭建學習平臺,只要有外出學習的機會,他都爭取名額,輸送同志們外出深造,先后輸送32人(次)參加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舉辦的各種學習培訓班。通過外出學習,拓展干部的視野,使其知識得到了更新和充實。為了檢驗同志們的學習成果,他還在2014年、2015年、2016年分別就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惠農補貼資金管理、農村“三資”管理等問題,舉辦了10批(次)由村主任、村會計參加的培訓班,授課對象全部是該所的財政干部,起到了吹糠見米的效果;與此同時,干部職工針對工作中發現的問題,積極查找問題的根源,并提出合理化建議。在2014年、2015年南漳縣財政局舉辦的“依法理財思與行”、“三嚴三實與廉政建設”征文比賽活動中,由李廟鎮財政所提交的《對財政依法理財的幾點認識》、《踐行“三嚴三實”爭當人民公仆》分別獲得征文比賽二等獎、三等獎;2016年由盧軍、馬國進撰寫的《強化財政工作職責提高財政工作效能》被襄陽市財政局所主辦的刊物采用。良好向上的學習氛圍,不僅得到了各級部門的肯定,而且上級有關部門把眼光盯向李廟鎮財政所,找李廟鎮財政所要人才。2015年南漳縣紀委找南漳縣財政局做工作,要求把李廟鎮財政所優秀青年干部借調到該縣紀委工作。
財政所是理財的單位,如何管得住小節,經得起金錢的誘惑是檢驗一個財政所主任廉政建設的基本底線。在劉明軍的辦公室有一個座右銘:那就是“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他時時警醒自己:局黨組把李廟鎮財政所工作重擔交給自己,是對他的信任,沒有理由不去盡職盡責工作,沒有理由去貪占不屬于自己的那點便宜,否則一失足成千古恨。劉明軍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財政所工作涉及面廣,業務量多,免不了各項業務費較大,對于需要的辦公設施、辦公用品,劉明軍從來不經手,一律由各專業會計制作申請計劃,報分管機關的副主任審批,然后辦理物資采購,劉明軍不在任何發票上簽字。對于專項項目資金的管理,先由村主任、項目單位負責人簽字,再由駐村專管員實地勘察后在原始發票上簽字認可;然后報劉明軍簽署意見后,再報鎮長簽批;最后項目資金直達個人(項目建設單位)賬戶,他始終堅持管錢不經手錢。
財政所管理著農村“三資”,并肩負著惠農補貼資金發放,免不了有農村會計、上級檢查工作的領導到財政所用餐。為了既把客人接待好,又不突破廉政規定的框框,劉明軍規定,接待用餐一律在內部食堂。他時常對食堂及周圍的同志們說,領導來財政所檢查指導工作,不是來吃喝的,只要我們做好工作,接待熱情,領導是不會批評李廟鎮財政所的。來客接待要立足于李廟鎮的實際,把別的地方沒有的,而當地有特色的菜,比如李廟的臘肉、小河的魚蝦、灶灰腌制的土雞蛋、自己菜園種植的蔬菜端上來,晚上再喝喝李廟鎮自己釀制的苞谷酒,用特色作為工作餐招待,領導干部也一定會高興、開心!事實也確實如此,只要到過李廟鎮財政所用過餐的,都認為李廟鎮財政所接待既熱情又節儉,還吃了本地的特色菜。
只要手續合規合法、審批程序到位項目資金或“以獎代補”資金從來沒有在劉明軍手中受阻。2015年,按照李廟鎮政府文件規定,對種煙大戶達到一定規模標準的,給予其一定比例獎勵。堰溝村一名叫陳自寶的煙農,為了感謝劉明軍對種植煙葉的支持,從鎮政府獎勵的3000元中拿出600元買了兩條香煙送給劉明軍,被他婉言謝絕。劉明軍說:“我要感謝你,是你支持了我們的工作,在你的帶領下,堰溝村種植煙葉的面積達到了750畝,給財政提供了近40萬元稅收。”
“兩學一做”聽取村干部及農民代表意見
2012年,為了鄉鎮財政所達標,根據湖北省財政廳和市、縣財政局要求,財政所對原來的辦公用房進行了改造。通過招投標,南漳縣城的一名工程老板中標,工程完工后,老板為了感謝劉明軍及時撥付房屋改造工程款,用信封裝了5000元的現金往劉明軍衣服口袋里塞,劉明軍義正言辭道:“你這是把我朝‘懸崖推’,你做工程不容易,況且也是通過了招投標中標;再說,是你組織工人日夜趕項目工程,使項目建設在合同期內完工,支持了我們財政所的工作,使我所房屋改造工程如期通過了省、市、縣驗收。”
劉明軍在李廟鎮工作的2100多個日日夜夜,雖然沒有豪言壯語,但他用務實、勤奮、廉潔、高效的態度,踐行了自己神圣的使命。他從巡檢鎮財政所調到李廟鎮財政所時,體重有95公斤,而如今瘦了整整20斤,為了當初的誓言,正如宋代詞人柳永所說:“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湖北省南漳縣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