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愛芬
(奉化市第三實驗幼兒園,浙江 寧波 315500)
新技術在幼兒科學活動教學中的應用
邢愛芬
(奉化市第三實驗幼兒園,浙江 寧波 315500)
直觀感知、動手探究、反復體驗和發現是幼兒科學活動的重要方式。但實際教學中往往會面臨資源支持不足、探究方式的可行性、技術支持的有限性和自身科學素養的不適應性等問題。本文結合實際課例從自然科學活動、數學學習和科學活動趣味性的提升三方面闡述了新技術在應用中所體現的簡便、高效、注重幼兒發展等優勢,展望了新技術教學資源庫可以全面覆蓋到各年段科學活動,輻射到幼兒發展五大領域里,應用到自主活動中,進而實現新技術資源庫的園本化,給幼兒學習和發展提供強力的支持,并促進幼兒園、家庭、社區的深化合作。
新技術;資源庫;科學活動
眾所周知,兒童的科學經驗來自兒童自己的科學探索過程,來自他們對世界的感知和對物的操作擺弄過程,也來自同伴之間、師幼之間的合作交流和反思過程。因此幼兒科學學習的特點是感受、探究、體驗、發現[1]。可在實際教學和游戲中,為了最大程度地滿足幼兒的直觀感知、動手探究、反復體驗和發現的需要,教師們往往會面臨很大的困難和挑戰,比如教學資源的支持不足、探究方式的可行性、技術支持的有限性和自身科學素養的不適應性等。這些現實問題和理想中的科學活動之間存在著以下幾個主要矛盾。
1.直觀感知需要和現實條件限制間的矛盾
幼兒感知的最佳途徑就是直觀感知。比如科學活動“認識青蛙”,最佳的感知方式就是讓幼兒在和活生生的青蛙互動的過程中,去感知和了解。可這樣的方式受到很多現實條件的限制,如:活的青蛙能否抓到?抓到了青蛙怎樣做到既能有效保護青蛙又能方便幼兒觀察?部分孩子對于活物的恐懼心理如何克服?如果不用活的青蛙,那么傳統的方式就是圖片或視頻,這樣孩子的感知又會不夠充分,活動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2.探究操作需要和材料準備難到位的矛盾
科學活動的探索環節,為了滿足幼兒的充分探索,會要求探索材料人手一份。這樣就造成了制作或收集材料的巨大工作量,而很多操作材料都是一次性使用的,很難做到資源再利用,就算制作時設計巧妙能夠做到再利用的,也面臨儲藏空間欠缺和保存、借用等一系列問題。
3.對信息化資源的實際需求與資源稀缺的矛盾
為解決直觀感知的問題,很多幼兒園開始使用多媒體設備開展教學。多媒體的視頻確實要比圖片生動,又比實物環保、安全。可當老師開始搜索視頻資源時,又發現很難找到適合幼兒園科學教學的內容,有的太專業化不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有的信息量太大不能突出教學重點。就算找到了較為合適的內容也僅僅是適合觀看的視頻,和幼兒直接的互動或者幼兒的自主探索根本無法實現。
4.教師信息化素養水平和實施信息化教學需要之間的矛盾
既然資源稀缺,那么教師自己來制作行不行?教師們基本都能掌握的課件制作方式就是PPT,年輕教師還能插入一些簡單的圖片和視頻,再進一步比如動畫和聲音同步、圖片的修飾加工就很少有教師會了。就算教師們都學會了前面提到的技能,制作的時間成本又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哪怕不計時間成本,再精致的PPT做出來,也只是按教師的預設一步步推進,很難實現按教學現場進程做對應調整[2]。有時教師為了實現師幼互動,會讓個別孩子點擊演示一下,那也只能是教師手把手情況下實現的木偶式操作,根本無法談及幼兒科學探索的自主性。
前面談到的這幾個矛盾點,存在于很多科學活動中,一直沒有找到很好的解決方法。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們接觸到了“新技術支持下的個性化學習”項目,該項目是指在現代教學思想和理論指導下,積極應用新媒體新技術,開展個性化的學與教的課堂活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有效體現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學習過程和方式。新技術由軟件、硬件兩部分組成,硬件主要包括互聯網、多媒體、電子白板、平板電腦和電子書包等;軟件指用于支撐教學所需的視頻、音頻、互動操作材料按教學活動的個性化需求在硬件設備上的應用以及人機互動的平臺。
仔細了解該項目的研究內容后,我們發現一直困擾我們的科學活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點,可以在這里尋求到有效解決的途徑。由此,這一新技術項目進入我園,我們開始了實踐與應用研究。我園教師設計和執教的科學活動,連續兩年參加了在江蘇常州和廣東肇慶舉行的全國新技術支持下的個性化學習教學展示比賽,獲得了四個一等獎。在兩年多的新技術應用過程中,我們根據實際需要對硬件和軟件提出了改進的建議和要求,也得到了硬件廠商、軟件設計和課程資源專家的大力支持,提高了硬件的清晰度、靈敏性和軟件與幼兒園教師應用能力及習慣的匹配性,讓新技術對幼兒個性化學習[3]的支持更加簡便、高效。下面結合實際課例來談談新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優勢所在。
1.在自然科學活動中強化觀察與感知
幼兒的直覺形象思維,決定直觀、動態感知的方式更加適合幼兒對事物的認知。科學活動“尋找美味的我”,其實就是一個認識根莖類蔬菜的活動。傳統的圖片教具很難讓幼兒直觀感知蔬菜的生長過程,實物教具除了準備起來麻煩、后續處理浪費等問題,也只能讓幼兒感知到已經蔫了的蔬菜植株,與走進田野感受鮮活的蔬菜長在泥土里的樣子相去甚遠。新技術設備的應用就較好地解決了前面提到的問題,一個“蔬菜生長”游戲,能向幼兒動態地展示蔬菜發芽、開花、成熟結果的完整過程,有效地幫助幼兒直觀了解蔬菜的食用部分是否長在泥土下面,從而準確認識根莖類蔬菜。
2.在數學學習中發揮學具的作用
數學活動中數字的認識和理解,對幼兒來說是相對抽象和有難度的,因此將抽象的數字形象化并提供給幼兒反復有趣的操作機會就尤為重要。一直以來,實施這類教學就要花費教師很多的心力用于準備幼兒操作材料,教學活動結束后,學具的后續保存和處理也成了教師頭痛的事情。在新技術的應用下,這兩個問題都迎刃而解。如“有趣的單雙數”,教師將“植物大戰僵尸”的游戲情境直接借鑒到教學環節上,讓幼兒通過植物配對、植物上車、植物過泳池等三個游戲環節輕松掌握了10以內的、100以內的、無限大的數字如何判斷單雙數。其中后兩個環節有個性化的操作,這些操作材料能直接下發到孩子的平板電腦上,孩子操作時,教師可以隨機將某一個幼兒的操作進程投射到主屏幕上,操作結束,運用幼兒提交或教師收作業的功能,就能將所有孩子的操作結果顯示在主屏幕上,評價就成了一目了然的事。要是想重點看某個孩子的操作結果,就點擊他的縮略圖,放大后能看得更清楚,評價也能更到位。活動結束后整個課件一打包,輕易就解決了儲存和再利用的問題。
3.科學活動趣味性的整體提升
孩子對平板電腦操作的興趣和喜歡游戲的天性,讓許多看似枯燥的科學內容的學習變得有興趣了。如科學活動“數字魔術師”,是引導幼兒根據1到9的數字獨特的外形,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變換數字的大小、形狀、方向等,組合出動物、植物、日常用品的造型。常規的實物操作模式,限制了數字的變化程度,使幼兒的感知不夠充分,作品相對單一。新技術教學中,每一個作品的數字的變化軌跡和組合過程都能清晰記錄并呈現,并能夠滿足幼兒反復感知的需要,再加上動態視頻的應用和音樂聲效的烘托,大大增添了活動的趣味性。一個科學活動的過程就是一次游戲的過程,而且是一個人人參與、全場互動的游戲,自然趣味十足。
支持科學活動的視頻、游戲從哪里來?課件制作是否繁雜呢?這是我們接觸這個新技術項目以來最關注的問題。這個問題單靠一所幼兒園自己的力量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們和上海交大的技術團隊及寧波教育學院“新技術課程資源庫建設”項目組進行對接,形成了應用實踐、技術研發、資源建設三位一體的合作機制。幼兒園的老師們就好像是編劇,負責寫出優秀的劇本(課件設計),專業技術人員就是最好的導演,負責將劇本解讀和演繹(尋求制作課件的最簡潔方案),資源庫提供最好的演員(課件所需的素材或同類已有課件),最大程度滿足導演的拍攝需求。由此建立起來的新技術教學資源庫[4]可以給幼兒學習和發展提供強力的支持。
1.將新技術資源應用輻射到幼兒發展五大領域里
除科學活動外,新技術也能很好地服務幼兒發展的健康、語言、社會、藝術領域的活動[5]。如語言活動的詩歌、故事教學,可以營造動態畫面,增加音樂烘托,讓跟讀和復習變得有趣;如健康活動“學習立定跳遠”,教師可以實現錄制自己的示范動作,用慢放讓幼兒看得仔細、學得到位,幼兒練習時,可以拍攝每個孩子的學習情況,投放到主屏幕上進行對應的評價等。我們將借鑒科學領域的應用經驗,逐步輻射到五大領域適宜的教學內容上,作為支撐幼兒個性化學習的重要途徑。
2.將新技術資源應用到自主活動中
在我看來,自主活動中的應用是新技術在幼兒園應用的最佳切入點。教師可以設置一個主題區,將近段時間教學內容的學習課件和游戲放在平板電腦里,幼兒可以以學號為用戶名登錄,在玩平板電腦游戲時,自然而然掌握知識、提升能力,教師則可以通過對平板電腦記錄幼兒學習情況的分析,決定哪些教學內容需要開展集體教學,哪一些教學內容只要個別化指導就可以,這樣就真正適應了盡量減少集體教學活動數量,增加自主活動時間的要求。同時通過平板電腦的記錄功能,還能分析每個孩子的特長、愛好、不足,可以成為無形的眼睛,為教師和家長更好地了解孩子、發現孩子、培養孩子奠定基礎。
3.利用新技術優勢促進幼兒園、家庭、社區的合作
新技術除了可以在幼兒園內應用,對于幼兒園、家庭和社區的合作也能起到促進作用。比如家長學校活動可以在線上進行,拓展了家長學習的寬度和廣度。幼兒園和家庭、社區間通過網絡建立起緊密聯系,實現育兒知識與技能、游戲、書籍等資源共享。
另外,我們計劃設計一個家長、教師、幼兒三位一體的互動平臺,在平臺上設立“家長園地”“精彩活動”“寶貝檔案”等板塊。“家長園地”主要呈現班級計劃、教學內容、家長配合等內容;“精彩活動”用于呈現班級和年段主題活動的照片和小視頻,家長可以隨機觀看、點贊和評價;比重最大的是“寶貝檔案”,分成“家長記錄”和“教師記錄”兩部分,分別有照片、小視頻、文本等幾種記錄形式,又根據內容分為生活、學習、運動、游戲等幾個小方面,在這個板塊里幼兒也可以參與點贊,家長和教師都可以點贊和評價,系統有自動將點贊和評價按照一定的分值進行統計的功能,會生成周、月、學期明星寶貝,并在主頁上呈現。由于檔案詳盡,過生日的幼兒可以出現在屏保和主頁上,大家能用點贊的形式給幼兒送上祝福。
當然,目前我們的新技術應用主要集中在中班和大班的部分科學活動中,范圍還相對較小。在推廣應用的路上,我們的原則是不急不躁、三思而行,需要更科學、更理性的思考和更穩健、更踏實的行動。所以,我們繼續推進的步驟,首先是分析科學活動領域中適合開展新技術教學的內容,然后逐一地進行設計與嘗試,逐步實現在各年段科學領域合理化應用[6]。
總之,新技術進入幼兒園支持孩子的個性化學習,進而“建立幼兒教育教學網絡資源庫”,這是一個在不遠的將來必然來臨的趨勢。對幼兒園來說,只要掌握好一個尺度,以適宜和恰當為原則,做到讓新技術為我所用,就能有效地促進幼兒的學習和發展進程。
[1]凌亞娟.體現科學活動的特點[J].幼兒教育?教育教學,2013,(12):44-44.
[2]武愛紅,李艷麗.多媒體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9,(6):20-22.
[3]顧彩靜.新技術打造幼教個性化藝術課堂——幼兒園新技術支持下的個性化學習的支持更加簡便、高效[J].新課程學習?上旬,2015,(4):144-145.
[4]閻瑞華,郭慧,陳紅梅.現代教育技術輔助學前教育教師教學境況調查分析及對策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9):39-40.
[5]茅紅美.新起點上再出發——上海學前教育信息化發展回顧與展望[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1):12-14.
[6]李蘭芳.現代教學媒體在學前教育活動中的應用分析[J].教育科學文摘,2013,(4):85-87.
(責任編輯 孫震華)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y in Children’s Scientific Activity Teaching
XING Aifen
(The Third Experimental Kindergarten of Fenghua City,Ningbo,Zhejiang,China 315500)
Visual perception,hands-on exploration,repeated experience and discovery are important ways of children’s scientific activity.However,in actual teaching,we may always meet some problems like insufficient resource support,the less feasibility of research ways,finiteness of technological support and inelasticity of personal scientific literacy,etc.Combining the actual teaching,from three aspects,namely,natural scientific activity,mathematic learning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interestingness of scientific activity,this paper expounds the advantages of new technology presented in the application like simple and convenient,efficient,and focusing on children’s development,etc.Suggests a prospect that new technology teaching resource base has the ability to cover completely the scientific activities of all grades,radiate to five big fields of children development,apply to automatic activities,and further realize kindergarten-based curriculum of new technology resource base,which provide strong support to children’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deepened cooperation among kindergarten,family and community.
G4
A
2096-0069(2016)04-0075-04
2016-04-21
本文系全國教育信息技術“十二五”規劃課題“新技術支持下幼兒科學活動個性化學習策略研究”(立項號:152822814)的階段性成果。
邢愛芬(1976— ),女,浙江奉化人,奉化市第三實驗幼兒園園長,研究方向為新技術在幼兒園教學中的運用。
Kew words: new technology;resource base;scientific acti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