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波,董 青,趙玉紅,汪升華
(1.魯東大學后勤處,山東 煙臺 264000; 2.水利部綜合事業局,北京 100053; 3.北京工業大學建工學院,北京 100124)
?
水生態文明行為教育與實施路徑探討
常波1,董青2,趙玉紅3,汪升華2
(1.魯東大學后勤處,山東 煙臺264000; 2.水利部綜合事業局,北京100053; 3.北京工業大學建工學院,北京100124)
摘要:在強調水生態文明行為教育的現實意義基礎上,簡析水生態文明行為教育的基本內容,探討實施水生態文明教育的主要實施路徑。研究表明:作為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水生態文明行為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其基本內容涵蓋水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水生態行為培養和水生態文明規范養成等方面;水生態文明行為教育的實施路徑主要包括將水生態文明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構建水生態文明行為教育制度、倡導水生態文明生產生活方式等。水生態文明行為教育落地生根需要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落實到人們的實際行動和行為之中,需要社會公眾的參與和國民的共同行動。
關鍵詞:水生態文明;意識培育;行為培養;規范養成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命脈,人類文明的發展與水息息相關。水生態文明是人類利用和開發水資源,改善水生態和水環境中所取得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其核心內涵是水資源節約、水資源循環利用以及水生態系統與其他系統的融合性,以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發展。水生態文明體現了人類遵循人水和諧的理念,以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保障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為主體的人水和諧文化理論形態,是生態文明的重要部分和基礎內容。水生態文明的建設離不開水生態文明行為教育。
1水生態文明行為教育的現實意義
水是最活躍的自然要素和自然資源,是生態系統、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存在的基礎和前提。由于水資源的這種普惠性、有限性、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決定了其全球戰略資源的地位。因此,水生態文明建設必然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性核心領域。我國水資源區域分布不均衡、水災水患、城市水澇、地上水和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影響了我國生態系統安全、生產安全和生活安全。水環境污染和水生態惡化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因素之一。如何保護水生態環境、建設水生態文明是未來我國可持續發展和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基礎和保障,是生態文明建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1]。
1.1水生態文明行為教育是水資源保護與水安全保障的重要內容
水資源是一種自然資源,對社會經濟各部門具有生死攸關的作用。雖然水本身具有一定的可循環和可再生性,由于它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地位,所以《21世紀議程》明確指出淡水是一種有限資源,而在我國實際上已屬于稀缺資源。對全球而言,水是一種戰略資源,并且這種戰略地位日益凸現。其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需求的剛性與供給難以永續的矛盾,二是需求的擴張性與供給稀缺性的矛盾,三是產品的普惠性與保護開發的邊際成本遞增的矛盾。由此看來,水資源與石油資源等一次能源一樣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水資源的戰略地位還可能超過石油資源,而未來人類生存與發展對水資源的依存度遠遠大于其他能源。水資源的質量和數量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糧食安全、經濟安全、生態安全,關系到可持續發展,關系到生活安全。水生態文明建設將促進水環境和水生態的優化發展,保障國家戰略安全[2]。水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創新,如基礎科學、應用技術方法、科技實踐等方面的創新[3]。而這些創新需要發揮水生態文明教育的作用才能更好地落到實處。水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教育,離不開全民水資源意識的提高。因此,水生態文明行為教育是落實水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水資源保護與安全保障的重要內容。
1.2水生態文明行為教育是水生態與水文明建設的基礎保障
水生態文明行為教育是水生態文明建設,乃至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構成。隨著環境問題的凸顯,人們的生產和生存環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和挑戰,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全國人民的共識,生態文明建設也已經成為國家發展戰略。黨的十八大則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為“五位一體”中重要的一位。事實上,任何文明都有其自然基礎。每一種文明都包含著與自然界交往的價值取向、知識體系、制度安排和生產生活實踐。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基、生態之要、生活之本。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看,水生態是其他生態系統、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存在與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對自然生態文明而言,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提和基礎是水生態文明建設,其他一切生態系統都建立在水生態系統之上。地球上的沙漠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和城市生態系統等六大生態系統都需要水的涵養,如果水生態系統遭受破壞和污染,所有的其他生態文明形態度將受到影響。因此,樹立水生態文明觀念,推進水生態文明行為教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是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證。
1.3水生態文明行為教育是水環境教育與水文明傳播的重要條件
人是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者,水生態文明行為教育需要人們的實踐行動。隨著人們物質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人們開始反思工業文明,崇尚農業文明和原始文明時代的“青山綠水”和“藍天白云”,期望能夠再一次喝上干凈的水、吸上清新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品。人們逐漸意識到人類享受所有的現代工業文明成果的前提是人類自身健康,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并行發展才是人類的出路。由此可見,日益惡化的水生態環境與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態需求構成了當今社會的主要矛盾的表現形式之一。在此背景下,構建一個優良的水生態環境,確保自然生態動態平衡和良性循環發展,并與人類和諧相處,成為一個歷史使命。沒有一個優良的水生態環境,便無法為人類提供良好的生態系統和生產生活環境,人民群眾的需求就無法得到滿足,最終將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水環境教育與水文明傳播的重要條件,實施水生態文明行為教育對于調整環境與發展的戰略關系,轉變發展方式,創新發展理念,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與效益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2水生態文明行為教育的基本內容
水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水污染控制和水生態恢復,探索水資源節約型、水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的過程。水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包括人類在水生態問題上所有積極的、進步的思想觀念建設,而且包括水生態意識在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設。水生態文明行為關乎水生態系統自身建設,涉及優化水資源配置,強化節約用水管理,嚴格水資源保護,推進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因此需要大力開發和推廣水資源節約、水循環利用和水污染治理的先進適用技術,建設科學合理的水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水生態文明行為還是水生態系統與外部系統的交互生態功能建設,即水生態系統的生態涵養和社會服務功能[4]。基于以上內涵,水生態文明行為教育的基本內容包括水生態文明意識教育、行為培養、規范養成等方面。
2.1水生態文明意識培育
水生態文明意識反映了人類對水的認知程度和對水的態度,它從潛意識中決定了人類對水的行為方式,并由此規制沉淀下來的水生態倫理和水生態文化。水生態意識文明是人們正確對待水生態問題的一種進步的觀念形態,包括強烈的水生態意識、健康的水生態心理、高尚的水生態道德以及體現水與人、水與關聯生態系統的平等相處與和諧相處的價值取向,以及由此演變而成的水生態理念、水生態思想、水生態倫理和水生態文化等內容。
實施水生態文明意識培育,首先需要樹立對水生態文明基礎性、普惠性和引領性價值的認識。在全社會倡導節約水資源的觀念,努力形成有利于節約水資源、減少水污染的生產模式、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把建設水資源節約型、水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現代化發展戰略的重要位置,并具體落實到單位、家庭和個人。需要不斷進行水生態意識教育,引導人們轉變傳統水資源利用和開發觀念,讓水生態意識深入人心,使保護水資源和節約水資源成為政府、企業、社會的自覺意識和行為。加大水生態教育,提高人們對水生態文化的認同,增強人們對水生態環境行為的自律。同時注重水生態道德和倫理的教育,形成先進的水生態文化。水生態文化主要包括水生態哲學文化、水生態倫理文化、水生態科技文化、水生態教育文化、水生態文藝文化、水生態美學文化、水生態傳播學等多個方面。
2.2水生態文明行為培養
水生態文明行為是人們秉承一定的生態理念,根據制度安排,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對水生態環境進行改善,以及有機耦合其他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的行為內容。水生態文明行為是在一定的水生態文明觀和水生態文明意識指導下,人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推動水生態文明進步和發展的活動,包括保護水環境、修復水生態、促進水循環、弘揚水文化、發展水經濟,以及一切具有生態文明意義的參與和管理活動,同時還包括人們的水生態意識和水生態行為能力的培育、宣傳與貫徹。
水生態文明行為是人類對生態環境的良性改造行為,這就需要探索水生態系統的運行規律,提高人們對水生態質量變化的識別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保護和改善水生態環境、建設水生態文明的主動性和能動性。水生態文明行為內容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水生態系統自身建設,主要包括優化水資源配置,強化節約用水管理,嚴格水資源保護,推進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為此應大力開發和推廣水資源節約、水循環利用和水污染治理的先進技術,建設科學合理的水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二是水生態系統與外部系統的交互生態功能建設,即水生態系統的生態涵養和社會服務功能。重點通過“退田還湖”、“退耕還林”和水循環利用等水生態措施,構建水生態系統與其他生態系統融和的多生態系統共生格局。在此基礎上,構建兩型水生態文明社會,即水資源節約型和水環境友好型的水生態系統,推動形成全社會珍惜水資源、尊重水環境和呵護水生態的良性發展局面。
2.3水生態文明規范養成
水生態文明規范養成需要人們根據自己對水生態文明的認知水平而強制性地對水資源保護、開發和管理所進行的制度安排與政策制定,以促進水生態系統向一定的方向發展與平衡。水生態文明規范是需要人們正確對待生態問題的一種進步的制度保障,包括生態制度、法律、規范和條例。其中,應特別強調健全和完善與水生態文明建設標準相關的法制體系。
水生態文明規范養成,要求推進水生態行政建設,通過包括教育在內的各種措施將生態文明理念貫徹落實到水資源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保護的各方面和水利規劃、建設、管理的各環節。為此,需要把水生態文明建設績效納入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體系,建立健全監督制約機制。為了凝聚水生態環境保護的共識,需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科學高效的社會管理體系,促進社會力量的優化,重視組織化的、理性的公眾參與,提高公眾對水資源管理與監督的參與水平,實現全體社會成員共享水生態文明發展的成果。
3水生態文明行為教育的實施路徑
水生態文明教育具有價值導向功能。其目標主要在于,通過教育,提高全社會的水生態文明意識,使全體社會成員接受水生態文明的理念,并認識到水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性核心領域,了解水生態文明行為的重要意義和建設的要點,即水生態文明建設即以水生態文明理念為引領,以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水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為目標,以兩型水生態文明社會建設為抓手,堅持水資源節約保護優先和水污染防治與水生態保護并重,通過優化水資源空間配置、建設水生態保護工程、落實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和公眾參與等措施,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奠定堅實的水生態基礎[4]。為此,筆者認為,可從以下3個主要方面實施文明行為教育。
3.1將水生態文明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水生態文明建設,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水污染控制和水生態恢復,而是探索水資源節約型、水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道路的過程。水生態文明是一個長期建設和發展過程的結果,水生態文明中生態意識的形成和統一對于全社會來說需要長期的宣傳和貫徹。水生態文明教育涵蓋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職業教育等各個教育層面。其教育對象包括全社會的決策者、管理者、企業家、科技工作者、工人、農民、軍人、普通公民、大專院校和中小學校學生。因此,水生態文明教育是一項國民教育。
水生態文明教育是順應自然的人性教育,是全社會自覺形成的一種人生態度。水生態文明教育喚起人們教育價值觀的徹底改變。水生態文明教育就是要逐步養成人們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觀,需要國民身體力行,從自身做起,提高全社會的水生態文明意識,在全民心里種下水生態文明的種子。進行全民水生態文明教育與培訓,需要推動水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建設,實施水科普、水科技、水文化宣傳行動計劃,開展水情教育,推進水生態文明教育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引導社會公眾參與和共同行動,使之落實到人們的實際行動和行為之中,使水生態文明建設落地生根和開花結果[5]。
3.2構建水生態文明行為教育制度
水生態文明行為教育的行動主體包括政府、企業、學校、家庭、宣傳出版部門、群眾團體等。水生態文明行為教育方式包括課堂教育、實驗證明、媒介宣傳、野外體驗、典型示范、公眾參與等形式。教育內容涵蓋水生態理論、水生態知識、水生態技術、水生態文化、水生態健康、水生態安全、水生態價值、水生態哲學、水生態倫理、水生態工藝、水生態標識、水生態美學等方面。通過水生態文明教育使全社會形成一種新的生態自然觀、生態世界觀、生態倫理觀、生態價值觀、可持續發展觀和生態文明觀,實現人類、社會、自然的和諧發展,構建一個人水和諧的社會[6]。
破解我國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惡化、水生態退化等問題的關鍵是構建科學、有效的水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水生態文明教育需要發揮各級政府的主導和主體作用,制定水生態文明行為規范,構建一套完善頂層制度設計,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制度基礎。構建制度體系,形成水生態文明運行體制和機制,在保證民生水利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基礎上,加快建設水資源有償使用機制、水生態恢復補償機制和水環境價格體系,實行污水排放總量有價分配制度等;加快立法工作,確保水資源利用與開發的公平正義[7]。
3.3倡導水生態文明生產生活方式
水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倡導綠色生產與生活方式,引導和推動生產生活方式、消費模式向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節約方向轉變,提高企業生產、公眾綠色出行比例,限制使用塑料袋,反對食品浪費,實施垃圾分類,使用節水節能環保產品,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政府機關率先垂范,提高政府綠色采購比例,建設節水型社會和節約型公共機構。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通過“退田還湖”、“退耕還林”和水循環利用等水生態措施,構建水生態系統與其他生態系統融和的多生態系統共生格局[8]。
轉變水生態文明生產生活方式,需要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行動,需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全民參與和齊心協力,弘揚水生態文化,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水環境保護的濃厚氛圍,提高全民保護水環境的自覺性。發揮社會團體的作用,為各種社會力量參與水環境保護搭建平臺。加強對執法人員、重點企業負責人的水生態文明教育培訓,提高其依法行政和守法經營意識。加強基層社會單元的水生態文明教育,把水環境保護作為社區、村鎮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引導和動員廣大群眾參與水生態文明行動,使每個公民在享受水環境權益的同時,自覺履行水環境保護與水生態建設義務,維護和建設好屬于人類自己的美麗家園。
4結語
水生態文明行為教育是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作為人類利用和開發水資源,改善水生態和水環境所取得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水生態文明的核心內涵是水資源節約、水資源循環利用以及水生態系統與其他系統融合性可持續發展。水生態文明包括了水生態系統自身的文明以及水生態系統與其他生態、經濟和社會系統之間的交互文明,水生態文明建設忽視任何一個方面都不是完整的。水生態文明行為教育,作為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一個系統工程,涵蓋水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水生態行為培養和水生態文明規范養成等方面。水生態文明行為教育落地生根需要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需要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和付諸行動。
參考文獻:
[1] 陳明忠.關于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若干思考[J].中國水利, 2013(15):1-5.
[2] 左其亭.水生態文明建設幾個關鍵問題探討[J].中國水利,2013(4):1-3.
[3] 吳兆丹,王張琪,趙敏,等. 科技創新支撐水生態文明建設的作用機制研究[J]. 水利經濟, 2015,33(6):40-45.
[4] 唐克旺.水生態文明的內涵及評價體系探討[J].水資源保護, 2013(4):1-4.
[5] 詹衛華,汪升華,李偉,等.水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及路徑探討[J].中國水利,2013(9):4-6.
[6] 王一文,李偉,張海濤,等.對水生態文明建設有關問題的思考[J].水利發展研究, 2014(1):24-26.
[7] 鄒秀萍,詹衛華,黃利群,等.制度創新是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J]. 水利經濟, 2015,33(2):43-49.
[8] 馬建華.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與思考[J].中國水利,2013(10):1-4.
作者簡介:常波(1971—),女,山東煙臺人,工程師,主要從事教育管理研究。E-mail: ldwyjs@163.com 通信作者:趙玉紅(1970—),女,山東蓬萊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水利工程項目與水利經濟管理研究。E-mail: zhao_yuhong@163.com
DOI:10.3880/j.issn.1003-9511.2016.03.014
中圖分類號:X1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511(2016)03-0062-04
(收稿日期:2015-11-18編輯:陳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