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健康管理與宣傳中心
?
浙江醫院成功完成省內首例高齡ECMO輔助下冠狀動脈再成形術
文/健康管理與宣傳中心
8旬老人突發急性心肌梗塞,性命危在旦夕。浙江醫院多學科通力協作,運用體外膜肺氧合技術(ECMO),為李大爺實施冠狀動脈再成形術(PCI),成功植入四個支架,打通堵塞血管。此為浙江省內首例高齡ECMO輔助下實施PCI。李大爺現生命體征穩定,恢復情況良好。
急性心梗,8旬老人命懸一線
2016年2月3日,離過年還有4天,83歲的李大爺胸悶5天,來浙江醫院平湖分院檢查,醫生懷疑是突發心梗,緊急轉至總院治療。經檢查確診,李大爺患有急性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供應心臟的三根血管發生病變,左主干、右冠狀動脈95%狹窄,幾乎全部閉塞,心臟呈蠕動狀(正常人的心臟呈搏動狀),射血分數(EF)只有10%(正常值應高于50%),加之83歲高齡,不論是進行冠狀動脈再成形術還是冠狀動脈搭橋術,都極易出現惡性心律失常、心臟驟停、麻醉意外等各種突發情況。種種不利因素,使得李大爺面臨著極高的手術風險,命懸一線。
通力合作,ECMO成唯一的機會
“唯一的機會就是體外膜肺氧合技術(ECMO)。”浙江醫院重癥醫學科(ICU)主任龔仕金主任醫師介紹,此次實施的是VA ECMO,即通過體外設備,引流病人的靜脈血到體外,經氣體交換后,再將血液輸送回病人的動脈,較長時間全部或部分替代心肺功能,使心肺得以充分休息,爭取治愈心肺病變及恢復心肺功能的時間。但即便是唯一的機會,還是存在巨大的困難和風險:一是70歲以上已是ECMO的手術禁區,而在八旬高齡患者身上實施該手術,在省內乃至全國都屬罕見;二是時間非常緊迫,必須快速有效啟用ECMO;三是如何控制手術風險、術后出血及預防并發癥;四是ECMO上去后,能不能將衰竭的器官挽救過來。
醫生和患者家屬經過充分討論后決定放手一搏。浙江醫院重癥醫學科(ICU)及心血管內科專家全面評估李大爺的病情,擬訂最優治療方案,決定在ECMO保駕下為李大爺進行PCI。
2月5日晚上,醫院導管室內,院長嚴靜教授、ICU主任龔仕金主任醫師、心血管內科主任唐禮江主任醫師、普外科(血管外科)副主任葉金明主任醫師、心外科何仁良主任醫師、麻醉科主任夏燕飛主任醫師等10多位醫護人員嚴陣以待,一場硬仗正式展開。人工氣道建立,呼吸機連接,麻醉,切開,在左側大腿上的股靜脈、右側大腿的股動脈分別置入直徑約1厘米的導管,連接ECMO,運轉……隨著暗紅色的血液從左側股靜脈流入ECMO機內,鮮紅色的血液再從右側股動脈回流體內,數分鐘后,李大爺的臉色由蒼白轉為紅潤,搶救取得初步成功。
與死神賽跑,白衣天使的春節堅守
在ECMO支持下成功實施PCI后轉入ICU,繼續ECMO支持117小時,經過ICU醫護團隊5天5夜的通力合作,于2月10日下午成功撤離ECMO,撤離后血管修補十分成功。龔仕金介紹,由于年紀大,李大爺的血管條件比一般人差很多,且臟器的代償功能也比較差,這些都給撤離時血管的修復帶來了很大難度。
與死神賽跑的這117個小時,離不開浙江醫院各學科專家團隊的精湛技術和完美配合,也離不開ICU護士們的專業護理和無私奉獻。都說“ICU里無假日”,一位剛參加工作的年輕醫生默默把好不容易搶到的回家火車票給退了;每一位醫護人員都心系危重病人,24小時密切監測患者的病情變化,這樣的悉心診治和護理,換來的是患者術后恢復良好,無不良并發癥。
ECMO,危重病人搶救的新希望
嚴靜院長介紹,ECMO是體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的英文簡稱,此項技術是治療心肺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與支架手術相結合,可預防手術中的突發風險,減少并發癥的產生。它是代表一家醫院、一個地區,甚至一個國家危重癥急救水平的一門技術。
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高齡、重癥的冠心病患者逐漸增多。此次ECMO的成功應用,尤其是在如此高齡的患者身上,在浙江省乃至全國都屈指可數,開創了省內ECMO高齡病人成功救治的先例,體現了浙江醫院搶救老年重癥病人的整體實力。同時為高齡、急危重癥患者帶來了全新的治療經驗,提供了更堅實的醫療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