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白的穿越筆記:在宋朝吃“冷飲”
“空調、汽水、電風扇、冰激凌……”走在盛夏七月的汴梁城,我一邊頂著烈日汗如雨下,一邊懷念著這些屬于現代社會的解暑法寶。原以為,古代不像現代一樣受溫室效應影響,夏天一定清涼得多,卻沒想到,剛一穿越到這里,炙熱的空氣就將我包裹起來。再看周圍的行人,或不住搖著扇子,或不時用衣袖擦拭汗水。身為一個“過客”,我不禁對這些生活在古代的人充滿同情。
“賣冰水咯!”一聲響亮的吆喝傳來。一聽到“冰水”,我立刻精神抖擻,顧不得多想,就循聲來到一家店鋪門前。店里面已經坐滿客人,店外當街的空地上,撐著幾柄布傘,傘下的空座也所剩不多。面前的這張桌子上,一碗冒著白氣的食物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一下子脫口而出:“哇,刨冰!”
“刨冰?”桌旁的客人抬起頭,詫異地看著我,“哦,你說的是這碗甘草冰雪涼水吧?”
大概是注意到我盯著所謂的“甘草冰雪涼水”兩眼放光的樣子,那位客人被逗樂了,向店家又買了一碗,邀我一起品嘗。我不好意思地坐下來,這才仔細打量起這碗宋代“刨冰”來:冰塊雖然不像真正的刨冰那樣,被刨成雪花狀,但也研磨得很細碎。舀一匙送入口中,冰涼甘甜,還有一絲清新的草藥味,感覺就像喝到了冰鎮涼茶,分外解渴。
“味道如何?”那位客人問道。聽我連聲稱贊,他便解釋說,“這是用甘草煮的糖水,晾涼后加入研碎的冰塊。你說的草藥味,就是甘草的味道了。”
聽到這里,我不禁又感慨起來:原來歷史上這么早就有“冷飲”賣了,在這里過夏天,好像也沒那么糟嘛!
周博士的歷史小課堂
古代沒有溫度計,無法準確地記錄氣溫,但是通過一些資料,我們還是可以了解到古代的夏天究竟有多熱。比如《宋史》中有記載:“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描述的就是一場因氣溫太高導致的“熱災”。根據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的研究,我國近五千年中的最初兩千年里,大部分時間的年平均溫度比現在還要高2℃左右。
沒有空調,沒有電扇,一切便利的現代化降溫設備都沒有,那古人過夏天該如何降溫解暑呢?

藏冰祛暑
冬季鑿取河冰,存放到夏季再取出來使用,這是古人很早就學會的一種消暑方法。考古學家發現,我國早在周代就有用來貯存冰塊的冰窖了,甚至還有用青銅制造的原始“冰箱”——冰鑒。把藏有冰塊的冰鑒放在室內,既可以為食物保鮮,又能釋放涼氣,真是一舉兩得。
到了唐朝,開始有商人做起了冰塊生意,市場上還能買到用蔗糖水做成的冰棍兒。宋朝人把“冷飲業”發揚光大,一到盛夏,道路兩旁就擺滿了冷飲攤兒,“生淹水木瓜”“雪泡豆兒水”“荔枝膏”……光是名字就讓人垂涎三尺了。可惜的是,這些冷飲的配方沒能留傳下來,后人想吃也吃不到了。
引水納涼
雖說古代沒有空調,但是房間也可以變得和空調房一樣涼爽。就拿唐代宮殿“含涼殿”來說吧:含涼殿依水而建,殿內有一種“水激扇車”,用水來轉動風扇,扇葉再對著涼水吹,就形成了冷氣;宮殿的四檐還安裝了水管,用機械裝置把水引到屋頂,水順著屋檐四下流淌,形成一道道水簾,既清涼又美觀。

皇家的這種納涼設施,官吏們也紛紛效仿營造,雖然規模比不上,卻也設計得十分精巧。例如,劉禹錫在《劉駙馬水亭避暑》一詩中,描寫了一種專供乘涼的水亭:“千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虛涼玉簟空。琥珀盞紅疑漏酒,水晶簾瑩更通風。”在這樣的水亭中,可避暑,可觀景,還可宴請賓客,真是其樂無窮。
鑿窟制冷
假如你逛過地下商場,或者曾在旅游時參觀過地下洞穴,就會發現這些地方和地面相比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在先秦時,人們就會利用這一特點來制冷了。當時,一些貴族家中都建有“窟室”,這是一種非常考究的地下室,也是貴族們在炎炎夏日的避暑勝地。
后世的人更是發揮聰明才智,把地下冷源“搬”到了廳堂里:在廳內挖一口深井,井蓋上鑿孔,夏天就會有冷氣從孔中冒出來了。除了發揮“空調”的功能,這種井還能化身地下“冰箱”,冷藏瓜果肉蔬。如今,在一些保存下來的明清民宅中,還能看到這種“空調井”。
自然消夏
無論是貯藏冰塊,還是建人工“水簾洞”,又或是開鑿地下室,花費都很高。對于平民百姓來說,最實用的還是涼席、涼枕、扇子這些物美價廉的取涼用具。

此外,古代還有一種降溫解暑的方式,為文人雅士所推崇。白居易《消暑詩》寫道:“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徐凝是“避暑臨溪坐,何妨直釣魚”,秦觀是“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楊萬里則是“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傍柳蔭,臨山溪,坐竹林,親近自然不僅可以納涼,也可以獲得一份怡然自得的好心情。心境平和,煩暑也就消解了,因為,“心靜自然涼”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