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修得多了,便和修鞋的女人熟稔了起來。像人們正常上班一樣,每天早晨,她都準時到街邊的那棵松樹下,輕輕放下木板凳,擺上修鞋用的架子,然后熟練地打開工具袋,一天的工作準備就緒了。她的工具袋破破爛爛,可有兩樣東西干干凈凈:一雙給顧客穿的棉拖鞋,一把修好鞋后用來擦鞋的細毛刷。
不知是她的技術好,還是她的人緣佳,只要她一坐下去,找她修鞋的人就走了上來,她一干就是一天,除了中午吃個便當之外,總是忙得停不下手。
家人每每要修鞋子,大多讓我代勞,反正順 路,順便可以和那修鞋的女人交流,我倒是挺樂意。女人告訴我,她來自四川廣安,到海豐已經十多年了,早已習慣了這里的生活。一個陌生的地方能以博大的胸懷去接納一個陌生的人,可見那個地方是寬和的;一個陌生的人能被一個陌生的地方所接納,可見那個人是隨和的。我想,對那修鞋的女人來說,應該就是這樣一種境況吧!

上線六元,換底八元……她童叟無欺,遇上討價還價的,她就將就些;遇到大方的顧客不用找零錢的,她也是高興地接納。她說:“人都是感情動物,無所謂聰明無所謂愚笨,不斤斤計較,也就過去了。我們干手工活的,多少都愿意賺。”她的話,純樸而實在,卻是生活的哲學。她每天的生意都那么好,似乎總有修不完的鞋。相反,她對面的同行卻門可羅雀。難道,是她的技術好,還是她不錙銖必較?修鞋的功夫,聰明的人也許學一陣子就掌握了,而做人的藝術,卻是一輩子都學不夠的啊!
這個修鞋的女人不知修過多少雙鞋子,一針一線,一錘一挑,她都是那么嫻熟,她一個活兒一個活兒地接,一雙鞋子一雙鞋子地修,連頭都顧不得抬一抬。無論男女老少,再破的鞋子在她手里都修復如初,再硬的鞋底她都能自如地穿線,那個功夫,簡直就是魔術表演。我一般是傍晚下班后才去修鞋的,因而常常成了她那一天的最后一個顧客。這樣,我對她的了解自然也多些。
在千千萬萬的農民工中,眼前這個修鞋的女人是幸運的。她告訴我,她的丈夫在做建筑工,一個兒子在讀大學,而且還是名牌大學呢!家鄉還有一個八十多歲的老父親,日子過得相當不易。我仔細地看了看她的手,那是一雙扎滿了布條、沾滿了油污而且變了形的手;我看了看她的臉,竟然辨不出她的臉是長滿了斑點還是蒙上了塵土,黑得比她略帶褐色的眼珠還黑;我又看了看她的頭發,竟然白的、灰的、黑的、褐的、黃的、紅的都有,簡直就像五色線。我心里暗暗地感嘆:生活、生活,這就是生活!為了生活,沒有誰不用奔波勞累,不同的是,有人付出的與收獲相當,有人付出的少收獲的多,又有人付出的多收獲的少,好在眼前這個修鞋的女人沒有想得那么多。她那么忙,哪會有時間去想得那么多呢!一個忙得沒有時間去想得那么多的人,一定是快樂的吧!因為,她沒有時間不快樂呢!
人最難得的事,其實還是要擁有好心情。心情好,不必在乎身在何處,就像這個修鞋的女人,辛苦而快樂的日子使她過得異常自得。他們雖然很普通甚至卑微,但他們的內心深處對生活的無限熱愛,令人敬重。
(有刪改)
文章中的畫線句子,作者通過對人物的手、臉、頭發進行刻畫,描繪出了一個勤勞的婦女形象,同時也揭示了她生活的艱辛。雖然生活艱辛,但她對生活充滿了熱情,對顧客充滿了真誠。外貌描寫更能凸顯人物身上的品質,同時,我們從中也讀出了作者對她的敬佩之情。
當然,想要刻畫好一個人物,除了外貌描寫,我們還要關注動作、語言等,它們都是文章不可缺少的“零部件”,只有讓它們發揮適當的作用,才能將人物刻畫得惟妙惟肖,讓筆下的人物“活”起來。
(插畫:王冬梅)
(責任編輯:司亞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