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白的穿越筆記:白衣書生是何人?
又到了一個學期的尾聲,大家都要為即將到來的期末考試

做準備了。而我這次在古代的見聞,也正是跟考試有關。
聽說古代的考試制度在明、清兩朝漸趨成熟,不如就去明朝看看吧!我坐上“時光之旅”,按下啟動鍵,轉瞬之間,便置身于明代的一個小城里。
我落腳的地方,是一條只容四人并行的青石板路,一邊是緩緩流淌的小河,一邊是門面低矮的店鋪。只有寥寥數家起早做生意的鋪子剛剛卸下門板,點上燈籠,黃色的光暈一搖一晃。天還沒有亮,但是路上人聲鼎沸,好多戴著垂下兩條飄帶的黑帽子,穿著黑邊白袍子的書生從我身邊走過。

這些書生,有的獨自一人,低頭念念有詞;有的昂首挺胸,意氣風發,身后跟著仆人;還有的和朋友一起高談闊論,旁若無人。他們雖然神態各異,卻都往路的盡頭快步走去。我隨著人流跟過去,轉了幾個彎,前面的人群突然都止住了腳步。
仗著身小靈活,我彎下腰左躲右閃,擠到前面。原來這里立起了一道大門,門兩側有官員,帶了十幾個差役,正準備搜身呢!只見這些差役兩個“伺候”一個,把排隊進場的書生全身上下搜了個遍,連鞋和襪子都被要求脫下來給他們看。過了關的書生們十個人湊成一組,就朝里面走去了。里面是什么情況,我就看不到了。

好奇怪,這些都是什么人?為什么穿著一樣的白袍子?為什么要排隊等著搜身?他們進去的又是什么地方呢?
好奇的我有一肚子問題,要向周博士問個究竟。
周博士的歷史小課堂
考生
看古裝劇時,我們常能看到這樣的情節:十年苦讀的書生進京趕考,一下子金榜奪魁,考中了狀元,真是可喜可賀。但如果你以為,只要是讀書人,就可以隨時向狀元之位發起沖刺,那就大錯特錯了——不是怕考不中,而是怕根本拿不到“準考證”啊!
你知道嗎?科舉考試自隋唐誕生,就設置了不止一重“考關”。經歷宋、元,進入明、清兩朝,讀書人考科舉更是要過關斬將:先通過縣級、州府級選拔,成為“生員”;參加年度考核,成績過關的“生員”才能參加省一級的考試——“鄉試”,成為“舉人”;“舉人”再到京城參加“會試”,考中者才有資格參加皇帝主持的“殿試”,升格成為“進士”——進士的前三名,就是狀元、榜眼、探花。
從描述來看,高小白所見的,應該是“生員”參加考核的情形。他們穿的黑邊白袍子叫“襕衫”,是他們進學所穿的常服,特別在考試的時候一定要穿,有“利市襕衫”的說法,預示著考試會有好運。
考場
高小白看到的圍欄,是貢院附近的考棚最外圍。她看不到的考場里的場景,是什么樣的呢?
考生通過第一道大門的搜檢,就要到考場北邊考官所在的正堂等候點名了。考場內張掛了考試座位圖,考生點過名之后,就按圖索驥,找到自己的座位。兩桌之間空四尺,桌上貼著自己的考試號碼小紙條,還有熱茶熱餅,是官府提供給考生的福利。坐定后,會聽到監考官大聲宣讀本場試題,還有吏員扛著寫有試題的牌子,在考場內巡行。考生做完試卷,提交之后,十個人一組退出考場。
假如到了“鄉試”以上的考試,考生需要在用墻壁隔開的“號舍”內作答,哪個考生膽敢“夾帶”作弊,一旦被發現,輕者要挨打并失去考試資格,重者將可能被發配充軍。之所以這么嚴格,也是為了保證競爭的公平啊!
考題
咱們如今的考試一般會劃定出題范圍,古代科考也是一樣。唐代規定的出題范圍是“五經”,即《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宋代以后,又增加了“四書”,即《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高小白看到的考生,他們當中的勝利者會去參加鄉試。讓我們瞧瞧他們會碰到什么樣的考題吧!
鄉試分成三場。第一場,試題是在“四書”和“五經”內各截取一段文字,讓考生解釋,并發表看法。第二場,寫一篇政府公文,通常不超過三百字。第三場,寫一千字以上的經史和策論,比如要求比較幾位歷史人物,或者評價國家政策得失。
三場之中,只有首場試題的作答用的是“八股文”形式。考官通常對首場答卷更為看重,首場得分對考生的影響遠遠超出后面兩場。所以,后世不熟悉科舉制度的人便產生了明代科舉只考八股文的感覺,這誤會可就大了。
“另類”考試
有些同學可能會認為:那是不是古代的考生只要把語文學好就行了,數學就沒有用武之地了呢?
其實并非如此。早在唐代,科舉考試中就有一個專門選拔數學人才的“明算科”,要考純數學,有點像現在大學招收數學競賽特長生。考明算科的學生是國子監中的算學生,念的是中國傳統的數學典籍,如《九章算術》《海島算經》。他們的仕途比考進士科、明經科的差多了。所以,明算科到宋代以后就消失了。
到了明代,有時候考生也會遇到與數學有關的考題,比如用數學知識來闡發對歷法、賦稅、公私財產、田畝糾紛等問題的看法。可想而知,如果考生對數學一竅不通,就只能望“題”興嘆了。
雖然科舉考試不能完全考核出一個人的能力,但是它給古代的讀書人提供了改變命運的機會,“金榜題名”就成了萬千學子的夢想。好了,又到了我考考你的時間了。看一看下列幾張漫畫,你能猜出畫中表達了什么與科舉有關的成語典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