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又稱廣府話、廣東話,是全國七大方言之一。生活在北方的人,平時或許很少能聽到正宗的粵語,但在千里之外的廣州、佛山、香港、澳門,以及廣西的一些城市,它是人們日常使用最多的語言。甚至在馬來西亞的吉隆坡,越南的胡志明市,粵語也同樣廣泛流行。在全世界范圍內,大約有八千萬人使用粵語,這個數字夠驚人吧!
粵語的“舊”
粵語是一種極為“奇特”的語言,從它豐富的語料庫里,你可以尋找到我們祖先使用的語言的影子。
古時候交通閉塞,廣東位于中國的南端,與自元朝以來處于文化中心的北京隔著千山萬水。元朝時,蒙古人將首都大都(即北京)的話向全國推行,人們所使用的語言與宋朝相比有了很大變化。而廣東一帶則因為天高地遠,很多信息難以傳播過去,因此有幸保留了許多宋代的語言風貌。
我們的普通話只有四個聲調,而在粵語里居然存在九種不同的聲調。盡管聽上去有些不可思議,但是如果你聽到用粵語朗誦的古代詩歌,那真是抑揚頓挫,像唱出來的一般。不僅如此,許多古時候被人們使用,而今天在普通話里已經沒有用武之地的詞語,在粵語中依然有著生命力。比如,粵語中“后生仔”指年輕人;古語也有“后生可畏”的說法。粵語有句俗語“大食懶,起身晏”,意思是說好吃懶做的人必然起得也晚。“晏”用來表示“晚”的意思,在古詩詞中俯拾即是,比如白居易的“歲晏有余糧”,陸游的“早眠晏起食無時”等。
粵語的“新”

粵語不僅僅記錄了古語,同時你又可以發現許多“洋氣”的詞語,它們多數是從外國尤其是西方國家傳入的“舶來品”。這又與廣東一帶的特殊地理位置有關了:遠離內陸使它有幸保留了許多古代詞語;靠近海洋,所以成為許多外國船只登陸的第一停靠點,自然“近水樓臺先得月”,吸收了不少新鮮詞語。一百多年前,很多現在司空見慣的東西,當第一次被外國人引進時,人們無法對它們作出準確的命名,只好用漢字記錄下英文的發音。比如:膠卷(film)譯為“菲林”,果凍(jelly)譯為“啫喱”;如今常能從粵語使用者口中聽到的“士多啤梨”,也許你以為是一種特殊品種的梨,其實是我們所稱的草莓(strawberry)……還有些外來詞語,被粵語“接納”后逐漸傳入內陸,成為日常使用的普通話中的一分子,比如出門在外你若說“打的”,大家都知道是乘出租車的意思。“打的”一詞源于粵語中的“搭的士”,“的士”則是從英文單詞taxi翻譯而來。
當然,這里介紹的只是一些皮毛,粵語的“寶庫”里還有很多寶藏,等著語言學家們去探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