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白的穿越筆記:蒙學館一日游
我身著斜襟短衣,一副小書生的打扮,不要驚訝,“時光之旅”把我送到了明代的一間私塾,今天我就要體驗在古代做“小學生”的滋味了。
我坐在一群學生中間,偷偷抬眼望去,聽講的地方是一個還算寬敞的廳堂,廳堂正中墻壁上掛了一幅孔子畫像。先生坐在一張方桌旁,頭戴四方平定巾。他清了清嗓子,說道:“這一段說的是,人的德行之盛,流傳久遠,好比滔滔長河……”我聽了好一會兒才醒過神,先生講的是《千字文》“似蘭斯馨”后面的一段呢。
講完書,下一堂課是寫字。用的是統一發的描紅紙,格子非常寬大。先生的要求是必須寫正楷大字,一筆一畫都要清楚端正。

下午則是背書,除了背之前教過的內容,還要將早上講過的那些句子重新背過。幸虧我早就背過《千字文》,倒也不怕。從開頭“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開始,當我流利地背完“川流不息,淵澄取映”,先生贊許地點點頭。有的同學好像午睡都沒睡醒,念得顛三倒四的,先生聽了大皺眉頭,桌子敲得“咚咚”直響,要求他們留堂重背。背書過關的小伙伴們就被放出去,紛紛四散玩開了。還有些促狹的家伙,隔著窗紗對被罰背書的人擠眉弄眼地做鬼臉。
吃完夜飯,天色還有點微光,隔院飄來微微的花香。先生就讓我們掇了板凳坐在天井里練對句,當然大家還只能對一些比較簡單的詞語。先生說:“先來個好對的:古柏。”有機靈的同學馬上回答:“蒼松。”這可太考驗人的反應速度了。
一直到上燈時分,大家才下學回家。月光灑在地上,我一邊走一邊活動胳膊,原來古時候小學生的一天是這樣度過的啊!
周博士的歷史小課堂
“三百千”
高小白背誦的《千字文》,你一定也不陌生吧?這本書誕生于南朝時期,相當于古代兒童的識字課本,學生在先生的帶領下念誦,直到背得滾瓜爛熟。“牧童八九縱橫坐,天地玄黃喊一年”,清朝詩人袁枚的詩句,就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鄉村兒童學習《千字文》的有趣畫面。
開蒙的教材,每個朝代各有不同。其中最知名的,就數《千字文》以及成書于五代兩宋的《三字經》《百家姓》了。“三百千”作為我國古代蒙學教材,使用的歷史長達千年之久,都可以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了!直到今天,仍有不少小學會將它們作為啟蒙的課外讀物。
私塾
中國古代的教育機構,有政府出資興辦的,也有私人出資興辦的。我們所知的“私塾”,就屬于私人辦學。和如今一個班級有四五十名學生不同,私塾一般只有十來個學生,便于“因材施教”。不過,私塾對學生的年齡倒沒有嚴格的限制,所以有時候會看到一間教室里,有十來歲的老成持重的少年,還有六七歲剛開始讀書的兒童。在私塾任教的先生,大部分是通過了科舉考試的秀才,也有一些是賦閑在家的官員,或是雖未取得功名,但因為學問好而聞名鄉里的讀書人。
還記得魯迅先生小時候念書的地方嗎?三味書屋,就是晚清時紹興城一家著名的私塾;三味書屋的主人壽鏡吾先生,在魯迅筆下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他于同治年間考中秀才,因為不滿清政府的軟弱無能,決意不再追求功名,從此在家中設館教學。
學規
在現代的學校里,大家要遵守校規校紀;古代的學生在學塾里,同樣要遵守日常行為規范。比如,向別人作揖時,手不能貼著胸,這樣顯得很散漫;走路時,兩手要攏在袖子里慢慢地走,挺直腰,眼睛朝前看,不能大搖大擺左顧右盼,不然容易妨礙旁邊人走路;每天還會安排一個人值日掃地,掃過地才能上課,大家各自的課桌要自己擦拭,保持課室窗明幾凈……怎么樣,是不是和你們的校園生活有幾分相像呢?
女學生
有人可能會好奇:古代的女孩怎么上學呢?假如家里長輩重視對女孩的教育,而且自身學問還不錯的話,可以親自指導。有條件的家庭還會專門請先生到家中“坐館”,類似于現代人請的家教,讓家中的女孩跟著先生念書。在《紅樓夢》第二回中,我們可以看到,林黛玉的父親林如海“欲聘一西賓”,經人推薦,請的就是后來將林黛玉送至賈府的賈雨村。“西賓”,又叫“西席”,是古時對授業之師的一種尊稱。
還有的家庭,會讓女孩在家族或村辦的學塾中和男孩一道上學,這種情況因為要拋頭露面,所以是非常罕見的。我們在古裝影視劇中看到的那種男女同學的書院,有歷史原型,倒也不完全是胡編亂造。然而事實上,這種做法出現得比較晚,元朝末年出現,明清時逐漸增多,而且更多的是下層平民家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