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勞動節、兒童節、圣誕節……豐富多彩的節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這其中有一些節日意義非凡,它們歷史悠久,由我們的祖先一代代傳承下來,凝聚了中國人特殊的情感,也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這就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今天我要為大家介紹的清明節就是傳統節日之一,古時候的清明節和我們今天的有哪些不同呢?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是清明節,全國都放假。不知道古人怎么過清明節呢?趁學校不上課,我就坐上時光機一探究竟吧!
看著這些像是古裝電視劇里裝扮的人,就知道我又成功穿越了。啊,好一派節日氣氛。春光中綻放的梨花,好似一朵朵白云棲在了枝頭。每棵梨樹下都圍坐著一家人,歡聲笑語好不熱鬧。可是眼前熱鬧的景象和我想象中的清明節大相徑庭。
“小妹妹你一個人來的嗎?快坐過來吃點東西吧。”旁邊的大叔熱情招呼道,我便加入他們的家庭野餐中。
“請問大家是在慶祝什么節日嗎?”我忍不住說出了心里的疑問。
“看你的穿著一定是外域的友人吧?我們在過清明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節不該是氣氛沉重嗎?”
“哈哈。那你有沒有聽過‘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我們的清明已與唐朝時大不相同,除了掃墓、追憶祖先外,踏春、賞花、親近自然也是清明的習俗。每年到了清明,還要放七天假呢!”想不到古時就有“黃金周”啊,而且比我們今天更重視清明節。
“聊了半天,餓了吧,嘗嘗清明果,再喝碗清甜的桃花粥。”女主人親切地招呼。
“一會再吃吧,蹴鞠比賽馬上要開始了,我們要請小姐姐當裁判。”這家的小弟弟一副上場比賽的架勢。沒等我答應,小妹妹就拉住了我的胳膊說:“女孩子當然要去蕩秋千了,小姐姐我們去蕩秋千,一會再放風箏。”誰說沒有電視和網絡的古代很無趣?古人生活一樣精彩!
周博士的歷史小課堂
“清明”這一名稱周代就已出現,至今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它一般在每年4月5日前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關于清明的農諺數不勝數:“清明前后,種瓜點豆”“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種田”……同時,清明也是一個傳統節日。為什么清明節這么受重視?那就不得不提在清明節的發展過程中,被它“吞并”的兩個重要節日。
寒食節
相傳在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迫害而出逃。途經衛國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他的賢士介子推悄悄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以供重耳果腹。數年后重耳回到晉國,成為晉文公,身邊人紛紛爭功討賞,介子推卻帶著母親隱居山林。晉文公數次差人請他出山均遭拒絕,只好下令放火燒山,想逼他出來,不料介子推和母親就靠在柳樹下離開了人世。后來,人們為了紀念介子推,在每年介子推去世這天禁止生火煮飯,只吃冷飯,于是有了寒食節。因為寒食節就在清明節的前一兩天,漸漸地就并入了清明節。
上巳節
可清明節又是從什么時候變為一個扶老攜幼,全家出游的歡樂節日的呢?原來在清明前后還有一個上巳節,那一天人們結伴踏春賞花,在水邊舉行祓禊(fú xì)儀式,就是洗去身上污濁,以祈求來年無病無災。當時的上巳節是怎樣的景象呢?我們借詩人的筆墨感受一番:“上巳曲江濱,喧于市朝路。相尋不見者,此地皆相遇……”上巳節游人盛集的情形躍然紙上。待上巳的風俗也融入進來后,清明節成了春天的第一大節日。
插柳戴柳
前面介紹過的介子推,最后倚在柳樹下辭世,于是人們就把清明前后發新芽的柳枝稱為清明柳。清明郊游之際,也會折下一條柳枝插在自家門前,以示紀念。后來還流行起戴柳的風潮,人們將細細的柳條編成柳圈戴在頭上,或者直接斜插發髻中,借青青柳色貼近春的氣息。“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相約比鄰諸姊妹,一枝斜插綠云翹。”你看,精明的商人都做起了賣柳條的生意,難怪清明節還有一個“柳節”的別名。

其實除了介子推的故事外,插柳戴柳習俗能長久地沿襲下來,也與柳樹旺盛的生命力有關。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頑強、堅韌的柳樹,寄托了人們希望像柳樹一樣朝氣蓬勃的美好心愿。
曲水流觴
曲水流觴本來是上巳節的活動,后因上巳并入清明,它也就順理成章成為清明節一大盛事。觴,是古代的一種酒杯。人們聚在曲折蜿蜒的溪水邊,在上游放下觴,任它順流而下,到誰的面前停下了,誰就必須一飲而盡,再現場作詩一首。如果想不出,就只好自認罰酒三杯。對于文人墨客而言,這可是考驗自己知識儲備,同時也是一展文采的大好機會。
歷史上最有名的一次曲水流觴,就是王羲之、謝安等人在蘭亭所舉辦的蘭亭雅集。當日一共賦詩37首,有人提議將它們編成書,于是眾人推舉王羲之寫書的序文。王羲之酒意正濃,潑墨揮毫一氣呵成,留下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又到了游戲時間,想必你已經準備好了!以下哪幅圖與清明節無關?請仔細觀察每一幅畫,答案可能就藏在細節中喲。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養蠶天氣,采茶時節。……淡煙微雨,江南三月。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大家找到答案了嗎?掃一掃下方二維碼,找找答案背后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