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1782年,吞武里王朝被廢,當時大部分的宮廷工匠卻成功逃出了皇宮,流散到民間。隨著新王朝曼谷王朝的開埠,新國王拉瑪一世遷都曼谷,重新召集了這些劫后余生的前朝工匠,開始在泰國新都——曼谷修建龐大的宮殿系統。這座仿造阿瑜陀耶古都建筑風格的皇室宮殿,便是現在大皇宮的前身。
拉瑪一世大規模修建宮殿的初衷,并不在個人享受和居住,更多是出于樹立威信,從而達到鞏固封建政權的作用。因為建造速度太快,后勤無法跟上,早期皇宮建設所用的磚瓦,大部分是從吞武里炮臺和阿瑜陀耶城墻上拆卸借用的。其中也有泰國前朝派往中國廣東的貢船,向中國商人采購而得的優質中國建材。為了達到樹立形象,威懾敵人的效果,拉瑪一世還下令,宮殿格局必須仿造曾經昌盛的阿瑜陀耶古都格局,因為特地從柬埔寨等地,征召了萬民勞工,挖掘環宮大運河和八個軍事堡壘,這八個軍事堡壘至今依然聳立于此。在皇宮基本結構建成之后,拉瑪一世還在皇宮內外修建了多個大典、寢宮和佛寺,耗時近10年。最終,完工的大皇宮“首期工程”已經將宮殿變為一個建筑群,其中,宮殿功能建筑和佛寺遙相呼應,金光燦爛,彰顯了至高無上的權威。
經過歷代的修繕和增建,如今的大皇宮,已經成為湄南河邊最具歷史價值的古建筑群,占地超過20萬平方米,內部被分為外庭、中庭和內庭三部分,四面白色的圍墻總長度達兩公里,優雅莊嚴,將層層金縷保護在自己的臂彎中。在寺廟方面,玉佛寺獨立于其他宮殿建筑群,擁有自己的圍墻,是泰國的宗教政治象征。歷史上,大皇宮不僅僅是簡單的皇室居所,還有受法律保護的實用功能,外庭位于宮殿西北邊,供政府官員日常辦公使用;中庭是國務院和國王的王座廳;內廷則是王室女眷和皇儲的住所;獨立建造的玉佛寺則用于舉辦皇室佛教典禮,同時那里也是翡翠佛之家。
當然,大皇宮在歷史上也一直是泰國歷代君王的常住宮殿。直至拉瑪八世在皇宮中遇刺身亡,王室才決定搬離大皇宮,住進了安保設施更為全面的都實皇家公園。而大皇宮僅作為重要慶典的祭祀場所,平時開放公眾參觀。
在拉瑪一世最早修建的大皇宮建筑群中,有一座至今保留,并在建筑群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那就是律實宮。律實宮(Dusit)在泰語中的意思是“兜率天”,即佛教中欲界云天的第四層。同比中國道教神話中相應的位置,正是太上老君居住的地方。
從名字和建筑風格便可以知道,如今律實宮的主要用途,是作為皇家祭祀之用。2016年10月,拉瑪九世駕崩,瞻仰已逝國王靈柩的儀式就在律實宮舉行,每日都接待近三萬名前來悼念國王的國民。
律實宮的造型為帶尖頂廡殿式大屋頂,共設計了七層,每一層都代表著佛教中的“天”,并用當時極為稀有的碎花玻璃裝飾,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大殿之內繪有各式壁畫,內容從奇花異草到飯團花球團。所謂飯團花球,是泰國獨有的東西,將飯包成錐形,分別夾置在花球之上,作為祭祀之用。大殿的門楣和窗柩上端,呈穹廬式拱頂,貼金描飾,鑲嵌玻璃。律實宮經過多次翻修,每次翻修之后,風格傾向都會變得略有不同。如今現在看到的,是拉瑪五世時代翻修后的外觀。大殿的南面墻上開有一個大窗臺,曾經的拉瑪一世就在那里面見王室成員和大臣。
如果拋開建造時間,僅看建筑的宏偉程度,那么在大皇宮的建筑群中,節基殿可謂是數一數二。在1876年拉瑪五世期間,節基殿正式開始修建,其名字“節基”就含有“神盤”、“帝王”的意思,也是曼谷王朝的正稱,可見,建造者對于這座宮殿的重視程度。
1875年,拉瑪五世曾旅行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并邀請了建筑師約翰科倫奇(John Clunich)和亨利羅斯(Henry C. Rose)一同回國,幫助設計節基殿。雖然是一座泰國宮殿,建筑卻引入了當時的英國維多利亞設計風格。在建筑的下半,大量采用廊柱和拱門的設計,在建筑頂部采用傳統泰國尖塔屋頂,可謂是東西合璧的典范。建筑最底層,是由大理石砌成的一層樓房,石制階梯、護欄和墻體,都是上好的大理石材料制成,經過雕花處理后倍感精致。屋頂則是采用廡殿式大屋頂,多重層疊,坡度極大,描金雕刻,變換靈活。屋頂上高聳的尖塔就好似一頂皇冠,罩落在大殿之上,增加了整座建筑物偉岸挺拔的氣勢,又使其金碧輝煌。
節基殿分正座、東座、西座三個部分。正座的頂層,是安奉王族靈骨的地方,第二層是泰王接見國賓的區域,下層是御林軍總部。東座頂層,是一個古玩陳列室,第二層是國賓廳,下層是客廳。西座頂層安奉歷代皇后、親王靈骨。中層是皇后賜見臣民的客廳,下層是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