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萊府是泰國最北的府城,建城于1262年,它的東北部和北部與緬甸、老撾為鄰,距離曼谷市約785公里,面積共有11678平方公里,處于海拔580平方米的高地上,是通往邊境湄占(Mae Chan)的必經孔道。清萊在16世紀時,曾被緬甸所占領,直到1786年才歸還泰國,成為領土的一部分。公元1910年拉瑪六世在位期間才正式設府。
清邁古城建成時,用紅色的磚塊相砌而成的圍墻足足高達兩米,非常氣派。可惜由于經歷風雨和歲月的滄桑,雄壯的清邁古城只留下那道大門作為影子被后人所記住。這座擁有歷史風貌的城門,名為塔佩門,門前廣場上的白鴿,經過的行人都會不由自主的將目光聚集在城門前的廣場上。晚上游客品嘗完美食之后可以來這里漫步棲息,非常有情調。
由于清萊坐落于寇克河與三座小山丘的天然屏障之間,靠近邊界的戰 略位置,成為一個極重要的通關與貿易中心,當然也因為其獨特的地理因素,注定了飽受泰國與緬甸頻繁擾攘的戰爭威脅。其中舉世聞名的“金三角”就是在清萊府的山區,正當泰、緬、老三國的交界地帶 ,是早期種植罌粟花和制造鴉片的大本營,如今經過政府的指導,山地村早已改種一些果樹或是經濟農作物了。
泰國清萊靈光寺(漢語為龍昆寺、靈光寺、洼龍坤、白龍寺或俗稱白廟)位于泰王國清萊府,是由泰國的知名藝術家Charlermchai Kositpipat出錢出力、設計建設的。
這棟充滿現代化風格的佛寺廟堂外部裝飾著鏡子的碎片,山形窗邊則裝飾著Nagas(多頭蛇和幽冥世界之神祇) 以及大象和傘等形狀。內部有Khositphiphat手繪的巨幅佛像壁畫。這些建筑、用雕塑詮釋了佛教的含義、佛教的精華、佛教的智慧。除了佛教,還看到了其他宗教的影子和人物,表現出佛教的包容與博大。
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但正是因為白廟與黑廟并存才成就了清萊的美名。又據說正是有了Thawan先生的“地獄”珠玉在前,才啟發了Chalermchai先生創造“天堂”。藝術家之間的交流與思想碰撞果然非同凡響。
與“天堂”相比,“地獄”的規模顯然要大得多。在一片芳草地森林之中,錯落有致地分布著多座原木結構的泰式廟宇,全數以黑色為基調。與白廟相比,黑廟更稱不上是寺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更像是一座博物館,而創造者Thawan先生設定的展覽主題是地獄及死亡。所以,黑廟內有許許多多與該主題相關的展品,例如地面上一字排開的水牛頭骨,桌子上擺放的動物皮毛和大型貝殼,廳堂里用水牛角構成的巨型座椅以及原始部落的獵殺工具等。除此之外,黑廟里還有不少表達主題的現代裝置藝術,例如用石頭在廟宇前草地上擺出原始部落的祭祀圖騰,用多張大幅的白色動物毛皮在面積較小的廟宇內營造出一個“死亡”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