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界定跨界創作的成功?是跨度?前后兩個領域距離越遠成就越大?還是跨界創作的體量?牽涉越多的空間、人員和財力就越有成就?恐怕都不是,跨界雖然是藝術的最新形式,但即便是跨界藝術也仍然需要一個立足點,以保持藝術品類的核心價值。只有為原來藝術形式帶來全新創造性的,卻有保持原來藝術品類核心價值的跨界,才是成功的跨界。
有一位跨界藝術家,正依遵循著藝術的核心價值進行跨界藝術創造活動,這便是王波,一名將青春奉獻給青島規劃事業的跨界藝術家,他是當代當之無愧的“瑯琊才子”,正在用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接著畫筆將自己的世界拓寬向藝術的各個領域。
從規劃到水墨
跨界的“新”核心
雖然做過很多規劃,看到很多城區在從自己的規劃圖紙上躍然現實之中,作為職業規劃師的王波資歷深厚老道,卻不敢對工作有絲毫的懈怠。作為一名日常工作繁忙的高層設計師,卻在兢兢業業完成日常工作之余,從事起了跨界藝術創作。
從規劃設計師跨界到水墨畫,王波的成功并非是運氣因素。在熟練運用繪畫技法來讓水墨畫活靈生動的同時,王波還采用規劃建筑專業的特殊審美和數學技巧讓原本寫意的水墨畫中多了一分寫實。
雖然在大學時代曾學過大量繪畫技法,通曉中國和西洋繪畫,但王波卻懂得,畫畫就如同制訂一個城市的規劃一樣,雖然要采用多種工具,繪制圖紙、定制節點最終卻是為了城市的居住環境更科學,更以人為本。采用什么工具,落筆如何操作,筆簇如何處理,都只是作畫的工具,工具必須效忠于藝術本身。于是,了解多種繪畫技巧的王波選擇了中國風的新水墨畫作為自己的主要發展方向。在新水墨畫中,雖然作品主體依然是采用真實夸張的筆墨來展現意境生動的水墨世界,但卻可以融入更多來自不同流派的繪畫技法,讓畫作更為活靈活現。曾學習過的所有創作技巧,如今都成為了王波從一個規劃設計室跨界到新水墨畫界的工具,讓他的作品在保持水墨畫和中國傳統文化內核的同時,讓畫面表現活力多變。
水墨畫的本質是寫意的,純美術出生的畫家在創作水墨畫的之時,考慮最多的也正是水墨畫的意境。如何才能讓畫面平衡,怎樣才能傳達出風景和事物的神韻?在普通畫家的筆下,新水墨畫雖然融合了眾多不同的繪畫技法,但在結構上和光影和諧處理上,并沒有獲得長足的進步。在這樣的現狀中,更有不少畫家在借鑒中走火入魔,遺失了水墨畫的本質,將水墨畫成了水彩,借用西方的技法抹殺了中國風的核心。在這樣看似困難重重的環境中,王波卻用跨界方式從城市規劃的學習經歷和工作經驗中學習借鑒,再塑了新水墨繪畫的光影結構。但為何跨界創作卻能完成原生畫家所不能?王波向我們揭秘了其中的奧妙:“在規劃和建筑的教育系統中有一項名為‘畫法幾何’的數學課程,是它讓建筑師和規劃師對于陰影和空間的理解上升到了數學的高度。”正是這種將空間的關系抽象為“可計算”的理解,讓王波的新水墨畫光影效果遠超普通水墨畫家的合理,空間格局也更接近現實世界。
然而,在這些技法和跨界的過程中,王波遇到的難點卻是如何保留“新水墨畫”中“水墨畫”的核心價值。要讓“新”技法和原來“水墨畫”的概念有機的結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重要的還是讓畫作看起來像水墨”,聊起跨界創作新水墨畫,王波侃侃而談,“你可以采用不同技法,不同的色彩來渲染畫作,甚至使用不同的透視表現手法來改變畫作的結構,但水墨畫必須依然是水墨畫。”不用技法喧賓奪主,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的原味,就是王波的跨界核心。
潑墨的風采
搖曳的霓裳
跨界創作的難度,與跨界的距離呈正比。雖然,像王波這樣,秉持著嚴謹創作理念,恪守中國傳統文化內核的跨界藝術家不多,但從建筑、規劃跨界到繪畫的總基數并不小,也有不少建筑人和規劃人將繪畫作為自己的終生愛好。
但如果是從繪畫向服裝設計的再次跨界呢?這樣的難度,又該如何計算?經過算法幾何改良的新水墨畫是如何與服裝結合在一起的?在結合了模特的身材之后,不見長空間表述的水墨畫又如何營造自己的意境呢?這些困難,王波都一一克服了,成功地在“第66屆世界小姐中國山東賽區”上,舉行了自己的主題服裝發布會——水韻墨華。
王波探討起自己的第二重跨界,依然不忘將中國傳統文化和以人為本作為自己的創作核心。在城市規劃上,如果整座城市都是高密度的商業和居住區,那么城市空間會變得擁擠,日常生活會變得壓抑,基礎設施會不堪重負;在水墨繪畫中,如果用山水將宣紙填滿,那么景將不再,生氣無從顯現,畫面也會壓抑不堪;在服裝設計中也是同樣,如果將潑墨鋪滿整件服裝,那么花色將會難辨,設計被黑色湮滅,無法展現任何的意境。
“其實服裝設計與繪畫、城市規劃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但歸根結底需要在能穿著,有實際意義的基礎上進行。”這就是為何在王波的服裝設計中,大量采用中國傳統服飾與現代流行服飾設計相結合的式樣作為背景,輔以新水墨畫作為印花服飾,以達到營造“水墨韻華”意境的目的。中國傳統的漢服設計華麗,在歷史遺留下的設計稿件中,具有許多極其精細的設計點綴,但無奈其臃腫繁瑣的設計和穿著方式早已不適合現代社會,要單純借此為原型作服裝設計必然脫離“可穿著”的現實環境。如今流行的現代服飾雖然采用了輕薄柔軟的材料和時尚的剪裁,體現出了現代都市人的曲線美,但貼身的曲線和較小的物料覆蓋面卻無法滿足跨界創作的需要。王波將這兩者進行了結合,在“水墨韻華”的上半身部分,采用了漢服的設計,較為直筒式的抹胸設計結合薄如蟬翼的披肩,雖然形狀取材自漢服的原型,卻因為透明的材質而輕盈不少。服裝的下半身則采用現代風格的服裝中、長裙設計,保證服裝的輕盈性和時尚性。
全新的服飾風格便于在剪裁上和圖案上的跨界設計。在具有一定“面積”的衣物面料上,王波在腰部和頸部部分進行了一定的剪裁,露出身體膚色,為大面積的水墨圖案創作添加點綴。在圖案裝飾上,王波選擇全部用黑白水墨演繹,表現出中國傳統的融合、素雅、寧靜、超凡脫俗的哲學蘊意。在服裝設計中,王波以跨界服裝設計師的目光對待其實用性、規劃設計師的嚴謹對待服裝的剪裁、用新水墨畫家的布局方式策劃花紋點綴,創造了一種體現中國式審美意境和文化特征的服裝符號,一種不曾預料的精彩。
雙向的跨界者
再規劃的城市
其實,王波的跨界并非是簡單的雙重或單線的多重。作為一名心中銘記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跨界藝術家,王波在篆刻、鋼筆畫和水彩等方面都有不簡單的造詣。在青島的黃島特區,(具體名號)。當然,在這些名號之前,王波是一名規劃師,在跨界藝術創作中獲得的成功,都會反向影響他對城市的看法。在一系列跨界之后,回身看待城市規劃,王波也有了一番不一樣的感觸。
從藝術創作回到城市規劃設計,讓王波提升了城市審美的同時,也讓他看清了城市設計的本質。作為一個城市,應該與藝術創作一樣,必須有核心的內涵。作為一個非常復雜的有機體,必須把他當作一個整體來看待。在對它進行規劃和設計的同時,應該看到功能性背后的目的。城市最終是為人服務的,徒有其表的美觀、精致甚至科學性都是脫離了目標的無謂炫耀。就好像借用了西方技法來重塑新水墨畫一樣,如果忘記的水墨畫的中國傳統意境,那么就是一副失敗的作品。城市也是一樣,如果忘記了他本身是為城市中居住的居民提供便利生活而存在的,那么這座城市的設計也一定是失敗的。
另一方面,作為一座中國的城市,它必須有中國城市特有的意境。人的生活不僅僅是功能性的,更是精神性的。有品質的生活往往不僅僅來源于豐富的物質生活,更多的是來自于精神層面的愉悅。而中國的城市恰恰在意境和精神層面的設計尚且欠缺,這也是為何中國的城市如今千城一面問題如此的嚴重。如今的中國城市規劃,應該更多借鑒中國古代城市的設計,來豐富自己精神層面的建設,只有精神文化有傳承,才能夠表現出一座城市的“中國”特色。否則,我們的城市只不過是一款功能強大的舶來品罷了。
這就是王波的跨界人生,從城市規劃設計跨向繪畫界,為繪畫帶去了數學的嚴謹;從繪畫跨界向服裝設計,為服裝帶來了水墨的清風;再由多元跨界回看城市設計,為中國帶來具有中國內涵的城市規劃。不知這位“瑯琊才子”在未來還會有怎樣的驚人跨界舉動?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