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末的一個凌晨,濱海之城大連著名的星海廣場中央體量巨大的華表被拆除。此物落成于1997年香港回歸前夜。若是特為紀念港島回歸盛事而立的話,某種意義上便可視其為“香港回歸紀念碑。”
大連其實是座紀念碑之城。從“香港回歸紀念碑”落成之時回溯整整一個世紀,自1897年沙俄覬覦中國領土強行將兵艦沖入大連灣并登陸于青泥洼開港建城起,到20世紀初沙俄與日本在這里刀光劍影白骨露野,再至抗戰盟友蘇聯紅軍踏足并控制旅順港,大連這個從自然地理層面具備了軍事戰略和商貿驛站要素的城市,發生過一系列中國近代重大的歷史事件。而為了記載和紀念這些事件,中、日、俄三方相繼在這方城域建造了眾多的紀念碑與塔。
1905年,在日軍以逾十萬傷亡的慘重代價擊敗沙俄之后,繼而幾乎是在旅順所有激戰過的陣地要塞和大連城中修建了“忠靈塔”或“戰跡紀念碑”,如白玉山、“爾靈山”(203陣地)、軍港碼頭等地建起的碑、塔不勝枚舉。這其中,白玉山頂的“表忠塔”高達近70米,大連市區中的“表忠塔”的體量在當時也有如在棚戶區中栽入摩天大廈,鶴立雞群。
1945年抗戰勝利以后直至1955年,大連陸續又建成了數尊紀念碑。到1949年以前,在大連斯大林廣場豎起了蘇聯紅軍紀念碑,在旅順的友誼公園豎起了“解放碑”。
依據1945年民國政府與蘇聯簽署的條約,蘇海軍要在旅順港駐扎30年。新中國成立初中蘇簽訂新約,蘇方同意在1952撤離旅順港。然而因朝鮮戰爭突發,中國政府請求蘇軍繼續留駐已應戰局。為了頌揚和感謝蘇軍,1953年中方將斯大林廣場上體量較小的蘇軍紀念碑移往金縣,取而代之的是高達32米,裙房寬53米并有銅質蘇軍戰士立像以及浮雕的新紀念碑。這尊紀念碑于1955年落成。
朝鮮停戰協議簽署后,中蘇就蘇軍撤離事宜再次磋商。大概是熟念了列寧“偉大的紀念碑計劃”的蘇方提出在1955年撤離之時,要求中方建成一批紀念碑以銘刻其功績,甚至提出在世紀初日俄戰場的遺址以及為在期間陣亡的沙俄海軍中將馬卡落夫建造紀念碑,以雪往昔敗績之恥。除后面的要求被中方拒絕外,1954年里,中蘇友誼塔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十周年紀念塔,以及蘇聯紅軍烈士陵園紀念碑幾乎同時在旅順奠基開工。次年,這些紀念碑的落成典禮,成為歡送蘇軍一系列活動中的重要項目。
為蘇軍所建的這些大型紀念碑的建設速度是迅速的,同比北京人民英雄紀念碑,后者從奠基到1958年落成用了8年的時間。而當時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上海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于1950年5月28日在外灘舉行了奠基儀式以后,卻因種種原因拖延至1993年才落成。
大連這些不同歷史時段的紀念碑、塔,到目前多數存立于原地。旅順白玉山的“表忠塔”等幾座日俄戰爭建筑物,現在成為帝國主義侵略和踐踏中國的可視物證;斯大林廣場(后更名人民廣場)的蘇軍紀念碑雖然在1999年被請出了大連城中心,但整體完好地重組在旅順蘇軍烈士陵園前。
相比而言,星海廣場的“香港回歸紀念碑”就沒有這樣的運濟了。這能怪誰呢!大連有這樣多形制各異的紀念碑、塔,皆是可參考借鑒的范例,而“回歸紀念物”,卻弄成了一個唯有高度的數字和“1997”搭上界,然即無“紫荊花”也無“維多利亞港灣風帆”的騰龍纏繞的大號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