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鋪,常被用來指那個客運碼頭,盡管它聯系著多個名勝,如青島、大連、寧波、溫州、武漢、九江等等,但它實實在在是一個地區名,尤其是對于老城廂的居民更是如此。在他們的意識中,十六鋪還很大,這空間還未必是確定的,好像圍繞著客貨運碼頭以及周邊凡與對外運輸有關的地區,如倉庫、批發市場等等,都是其實指的范圍。
這個范圍,對于小時候的我們來說,好像是無邊無際的大而不可把握,后來看了些上海的史書才知道,十六鋪原來就不是一個點,其名稱的含義是上海城廂的第十六個鋪,而“鋪”是一種行政區的名稱,與碼頭、批發市場以及商鋪數量等等均無關系。這是《上海縣續志》的“城廂分鋪圖”所記載的,而且其范圍確實很廣大,大致包括了東門外至黃浦江、新開河至南門外的廣大地區,這在當時差不多就是上海縣城外與黃浦江之間所有的已開發地區。
十六鋪依托著黃浦江而形成、而發展,由于上海港承擔著南北運輸樞紐的作用,因此在開埠前就已經非常繁榮繁華,是上海的經濟中心,清朝的江海關也設在這一帶。開埠后,上海的經濟中心北移,該地區等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但“南市”的經濟核心仍然還是在這里。
當然,十六鋪對于上海的意義,并不局限于航運業的地位,盡管其是開埠前上海港的最主要港區,是當時上海的命脈所在。這里曾經也是最早的洋行集中之地,直到開埠后一段時間,租界開始實行“華洋雜居”、外灘基本成型后才快速衰退。而更有意思的是,這里是上海華界市政建設的先行地區。也許是地處城墻之外就可以少了很多牽牽扯扯,源自租界的一些新物事首先是在這里開始實行的,比如華界的第一條馬路(外馬路),在1895年筑成;南市電燈廠也與1898年建成。而1896年成立的上海南市馬路工程局,盡管以建路為名,但實際上,它的職責涉及到市政建設、衛生管理、房屋建設管理等等方面,這是中國最早的市政機構,是現代城市政府的雛形。而就文化事業而言,當時被正統不斷詬病的海派京劇,也由這里的“新舞臺”(1908年建成)最先嘗試,由此開啟了中國傳統戲劇的近代化歷程。繼而在該地區的幾個戲院發揚光大,然后才開始盛行于租界。
十六鋪地區船運業發達,來自福建的船戶、商社特別多,“天后宮”曾經是地區活動的中心,但隨其在小刀會起義和太平天國運動中被毀,后來又被重建于蘇州河北岸,再加上“崇洋”風氣日盛,具有地方色彩的風俗性活動日益衰落。
開埠前,十六鋪整個地區船運、商業、居住相混雜,形成的林林總總的商街;開埠后,功能分化愈益明顯,大型海運向虹口、楊浦集中,十六鋪逐漸成為大宗農副產品的集散地,碼頭和倉儲集中在中山東二路以東地區,中山東二路以西則延續原有的傳統商業區的模式,并伴隨著城墻的拆除而轉變為居住為主導的商業地區。
正由于十六鋪地區南北船運匯聚,各色人等魚龍混雜,又地處城墻之外,所以也成了幫派、犯罪的滋生之地,舊上海的青幫團伙形成并活躍于此地,大部分頭目也是從這里起家進而占據整個上海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