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大建
管理學博士,同濟大學特聘教授。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聯合國-同濟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責任教授。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公共管理與政策系主任,同濟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05年為美國哈佛大學和芝加哥大學高級研究學者,1994-1995年為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高級訪問學者。主要研究可持續發展與綠色經濟、城市與區域發展、公私合作與治理、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等。兼任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全球議程理事會城市化、可持續性治理、循環經濟等委員會的理事,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管理學組專家,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管理學部委員,建設部可持續發展與資源環境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政府決策咨詢特聘專家,《Ecological Econom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Management》、《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Governance》等SCI、SSCI雜志的國際編委,以及英國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意大利Enel Foundation和瑞士Firmenich等基金會和跨國公司的國際專家委員會成員,香港上市公司中國太平保險(HK966)和齊合天地(HK976)的獨立董事。
壇主點評
討論網約車,需要有一些基本的前提假定:如城市發展需要強調公共交通優先,出租車和網約車只能起到輔助作用;分享經濟的關鍵是用好閑置的存量汽車,而不是大規模增加城市中的小汽車;如果網約車干的是出租車的事情,那么就需要受到同樣的規制。本論壇王輯憲教授等人的文章談出了非感情用事的看法,值得讀者體會。
專家語錄
卓 健
對網約車的未來走向,我有兩種比較樂觀的情景。一是出租車和網約車相互學習,取長補短,逐漸整合在一個平臺上。二是出租車和網約車錯開競爭,政府通過頒發不同類型的運營許可執照,對網約車的運營方式或時間進行約束。
王緝憲
這些事實告訴我們,在中國,網約車正在迅速回歸其簡單的本質——電招出租車2.0,即可以用手機約招的出租車。…… 對這樣的“新政”, 有大牌經濟學教授說,這對窮人不公平!不知道他指的窮人是開車的還是打車的?而有趣的是,這正是事情的關鍵:出租車到底應該在大城市的交通系統中扮演什么角色?
劉 冰
網約車新政反映了復雜的利益博弈,各地應將實施細則的跟蹤評估和深入完善作為一項長期的工作。其關鍵是要把網約車納入城市交通的總體戰略,通過宏觀調控和合理競爭實現網約車與出租車的差異化發展。
王曉峰
摩拜單車與公共交通體系是互補關系,互相配合的,并不存在競爭關系。一個城市的地鐵與公交車系統再完善,也沒法將“最后一公里”問題完美解決,短距離出行極具優勢的自行車,正好能彌補交通末端的缺陷。
趙延峰
移動互聯網技術與資本快速涌入大潮下交通出行領域被視為金礦,從“打車”軟件到定制巴士再到今天正“火”的自行車,“互聯網+交通”首先遵循國家公交優先、綠色交通的政策導向,創造提升社會價值,企業的發展也只有同社會發展正向結合起來才能基業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