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現狀日新月異,環境現狀卻每況愈下;經濟理論簡練精悍,理論實踐卻困難重重;未來前景激動人心,回顧歷史總是遺有缺憾。眼前的迷霧需智者指點,“城市空間”論壇主持人諸大建對中國現狀有何見解?
評論網約車在中國大城市中的發展,需要從兩個大角度思考問題。一是在整個城市交通體系中,與地鐵、巴士等公共交通進行比較;一是在小汽車出行體系中,與私人小汽車、出租車以及社區共享汽車比較。兩個角度一比較,恐怕就不會認為網約車用分享經濟名義就應該大發展,而是有節制地發展。
城市交通發展的大趨勢是從汽車城市向公交城市轉變,因此各種形式的小汽車出行都應該是從屬的。公交城市,就是地鐵、巴士等公共交通出行占到50%以上,其次是自行車、步行等慢行系統。以小汽車出行為主導,不管私人汽車、出租車還是網約車,都是汽車城市模式。這是討論網約車的前提條件。
在公共交通設施到位的情況下,除了特殊時候的特殊需求,分享經濟的目的,是促進日常出行有規模地從小汽車出行向公共交通上向轉變,而不是從公共交通向小汽車出行下向轉變。與分享經濟初心沖突,滴滴打車先低價后高價,誘導老百姓從公共交通出行轉向汽車出行,是給城市交通轉型幫倒忙。
廣義汽車分享包括了出租車和私人分享車,前者是B2C分時租賃模式,后者是C2C分享模式。后者作為狹義汽車分享有意義,有前提條件:一是用存量小汽車進行分享,而不是增量;二是兼職做汽車運營服務,而不是全職。滴滴打車被懷疑,因為只有很少部分是符合標準的分享車,多數是變相出租車。
從翻譯自然資本論開始,關注汽車分享系統10多年。實地考察過瑞典哈馬比的社區汽車共享,世博會介紹過B2C的不來梅汽車分享,羅馬街頭看過西門子支持的汽車分享。波茲曼2010年書出版后重點關注C2C的Uber和B2C的Car2go。滴滴打車冒出來,先驚喜后失望,因為它打著C2C共享旗號實質是出租。
對于政府出臺網約車管理方案,作為研究者有兩點評論。一是它正確識別了中國的網約車大多數是+互聯網的出租車,除了引入軟件叫車,商業模式沒有多少創新,因此采用出租車管理方式是對的;一是對于真正具有互聯網+創新意義的C2C私家車分享,管理方案關注不夠,沒有起到推一把的促進作用。
滴滴開張時宣稱,坐滴滴一不小心就會遇到總裁開豪車業余兼職給你當司機,開張后碰到最多是不熟悉路況剛買了廉價車的人把開車當職業,滴滴轉口說為幾十萬人解決就業問題。中國滴滴其實與美國Uber有差別,滴滴是B2C特征全職運營的變相出租車平臺,Uber更多C2C特征兼職營運的網約私家車。
滴滴打車拼流量吃飯,黑車加入全職經營多,存量私家車兼職運營少,前者導致增加私家車,后者減少私家車出行。發展汽車分享系統的合理方向是減前者增后者。滴滴說這會回到打車難打車貴,其實發展公交城市就是故意要讓小汽車出行有點困難。只有坐公交難坐公交貴,才是應該改進的大問題。
城市發展小汽車需要節制。1994年私人汽車大規模進家庭,上海擔心對城市交通有大沖擊,推出汽車牌照拍賣政策,強調有限制的發展小汽車,頂住了壓力。現在再次遇到網約車以分享經濟名義發展小汽車,上海同樣需要進行有利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創新,不能讓網約出租車擾亂公交城市發展大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