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可能會看到一些人很獨立,什么事情都可以在沒有別人幫助的情況下自己完成得很好,自給自足,完全不去依賴任何人和任何關系。這本身很好,獨立的人通??梢园咽虑樽龅煤芎?,這是有助于職業發展的。但是也要注意,這種獨立是否是害怕依賴的衍生物呢?獨立的背后是否隱藏著某些絕望和無奈呢?是否是對于內心深層無助體驗的防御呢?
案例
在咨詢室里,有這樣一種來訪者,他們會在咨詢逐漸深入時候,提出終止咨詢,和他們探討結束咨詢的原因,會發現這與他們內心對于依戀和依賴的恐懼有關。
A在和我咨詢之前,已經和4位咨詢師建立過短暫的咨訪關系了。前面3個都只咨詢了幾次,和第4位咨詢師咨詢了十幾次。在我了解了她的咨詢史后,我心里就已經準備好,她很可能也會過早地終止我和她的關系,在我們的關系中再一次重復她在關系中“待不住”的模式。果然,在我和她工作到第十幾次的時候,她也提出想要結束咨詢,終止的原因和前面幾次一樣,都是經濟壓力,無法承受咨詢的費用。當我向她呈現她5次咨詢關系中相同的模式,并且嘗試和她一起去深入探索她一次次提前終止關系的深層原因時發現,除了現實層面的經濟壓力之外,她內心對于依戀和依賴的恐懼才是她從關系中逃離的心理原因。
隨著咨詢的進行,她感覺到自己開始對咨訪關系產生很多渴望,比如當她在咨詢室外的日常生活中產生任何想法和念頭,她都會想要講給我聽;比如當她做了夢,她也會想要把夢的內容和我去探討;而且她還和我有更加親近和帶有情感的關系。然而與此同時,她內心深處又有一個相反的想法,或者說是一種無意識的恐懼—如果她讓自己依賴于我們的關系,那么會有很可怕的事情發生,最終會讓她失望和受傷。她內心有一個信念是:人始終是要靠自己的,任何人都是靠不住的,只有靠自己才是最穩妥的。也就是這樣的信念,讓她在感到自己對于某人和某段關系產生了依戀或者依賴的時候,為了避免經歷依賴落空的失望和無助,她會先行斬斷依賴的萌芽,結束和對方的關系。她跟我說,她覺得自己應該從我們的關系中獨立出去了。
“假性獨立”的存在
生活中我們可能會看到一些人很獨立,什么事情都可以在沒有別人幫助的情況下自己完成得很好,自給自足,完全不去依賴任何人和任何關系。這本身很好,獨立的人通常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好,這是有助于職業發展的。但是也要注意,這種獨立是否是害怕依賴的衍生物呢?獨立的背后是否隱藏著某些絕望和無奈呢?是否是對于內心深層無助體驗的防御呢?因為依賴有時讓人感覺自己是弱小和無助的,而獨立卻會讓人很有力量感和掌控感。
害怕依賴(反依賴)所帶來的獨立是種“假性獨立”,真正健康的獨立是,可以依附纏繞,也可以獨自生長。害怕依賴的人推崇獨立生長,拒絕依附纏繞。

為什么會有“假性獨立”
A的成長經歷中,由于父母的疾病和生活的艱辛,讓她在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和保護,反而要處處替父母著想,為父母付出,做父母的“父母”。在她還在上大學的時候就完全依靠自己生活了。在她的婚姻和其他關系中,她也一次又一次地體驗到別人是靠不住的,只能夠依靠自己。早年經歷中,如果孩子在需要依賴和幫助的時候總是不能被滿足,或是感到極度失望,就會讓孩子對他人和關系絕望,對依賴他人感到恐懼,在意識或潛意識中讓自己變得獨立,不再需要去依賴別人。A的內心是無助的,但是她用獨立所帶來的強大和控制感防御掉了內心深處巨大的無助和失控感。
從依戀的角度來看,害怕依賴的人在早年和媽媽之間所形成的依戀就是不安全的。心理學家曾用“陌生情境實驗”來研究不同依戀類型的孩子在媽媽在場和不在場時的不同反應。在實驗中,被評為安全依戀型的孩子在媽媽在場的時候會玩耍,媽媽離開的時候很緊張,媽媽回來又可以很安心地玩,而不擔心媽媽會離開;有一部分孩子對于媽媽的離開和回來表現得漠不關心,但這種反應并不是一種平靜和成熟,而是一種防御性的反應。在分離場景中,他們的心率和安全型孩子一樣都是加快的,并且身體的壓力激素要明顯高于安全依戀型的孩子。還有一種孩子對于母親的離開表現出淹沒性的悲傷,在母親重新回來之后他們或生氣地拒絕母親,向母親發脾氣,或膽怯地向母親尋求安慰,害怕母親再次的離開,他們的內心對于與母親親近還是疏離很矛盾,有沖突。很顯然,反依賴的人在早年依戀形成期沒有建立起與媽媽的安全依戀,他們害怕媽媽離開,害怕被拋棄,所以不如不去依賴,在成年后的重要關系中也是如此。
如果追溯到更早期的經驗,自我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將早年(0~3歲)嬰幼兒發展階段分為三個階段:孤獨期、共生期、分離一個體化期。在共生期的時候,嬰兒和媽媽是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還沒有分化出一個清晰的邊界,嬰兒有與媽媽融合的強烈渴望。如果在此階段,嬰兒和媽媽融合的渴望被充分地滿足,嬰兒就可能進入更成熟的分離—個體化階段,進行獨立的嘗試。如果由于某些原因,比如媽媽的抑郁情緒讓她對孩子比較冷漠和疏遠,孩子共生融合的需要沒有辦法被滿足,孩子有可能會過早地“獨立”,比如表現得很安靜、很乖,好像不需要媽媽照顧。但其實這并不是真正的獨立,只是孩子不得不過早對環境進行適應的表現。充分的融合帶來健康的獨立。共生期融合的需要沒有被滿足,一個人是很難真正獨立的。
獨立是種能力,依賴也是種能力,不能依賴的獨立,很可能是源于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