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營養學家都反復強調,買吃的,一定要仔細看食品標簽。這當然是有原因的,如果廣告里的食物是“化過妝”的,食品標簽中的就是“純素顏”的。看食品標簽,是了解你所買的食物真實面貌的最簡單方法。那么,我們可以從油的標簽上得到哪些信息呢?

1. 生產日期和保質期能告訴你,你的油是否新鮮
沒人愿意買一瓶過期的油回家做飯,除非和吃飯的人有仇。看生產日期和保質期,能讓我們知道眼前的油是不是新鮮。
2. 配料表能告訴你,你的油是否劃算
有人可能會說,完全沒必要去看油瓶上的配料表,豆油是大豆榨的、花生油是花生榨的、菜籽油是油菜籽榨的……知道自己買什么油,自然就知道這油用了啥料,何必費這個事呢?
但是,請注意,如果你看重油的性價比,就很有必要“費這個事”。就拿最近很受歡迎的調和油來說,通過看配料表,你能知道你眼前的調和油到底含有哪幾種油,其中哪種油含量多,哪種油含量少,是不是像廣告中說的那樣主要含有某種特別昂貴的油—通常,越是含量多的在配料表里的位置就越靠前—考慮到不同的油本身價格就差別很大,你便能馬上判斷出眼前這桶看上去挺實惠的油是不是真的實惠。
舉個例子,假如兩桶相同規格的油都聲稱自己是“橄欖調和油”,其中一款價格貴些,但橄欖油在配料表里位置靠前;另一款價格便宜,橄欖油在配料表里卻很靠后,你就不能斷言價格便宜的性價比高,因為它所含的橄欖油少。再舉個例子,如果某桶油聲稱自己是“魚油調和油”,可在配料表里,魚油的位置非常靠后,那你就要掂量掂量要不要花那么多錢買它了。
總之,在衡量一桶油是否劃算時,我們要價格、用料綜合考慮。另外,看配料表還能讓我們知道這油是不是轉基因的。
盡管科學家苦口婆心地向大家解釋,轉基因食物不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傷害,但很多人就是放不下對轉基因的擔心。考慮到大家的這一心理,國家要求含有轉基因或以轉基因食物為原料的食品,都需要在包裝的明顯位置注明“轉基因食品”或“以轉基因為原料”的食品。你可能會說:“不對,在我的印象中,油的包裝上寫的多是‘非轉基因’‘不含轉基因’,不記得誰家的油在包裝上明晃晃地寫著‘轉基因’。”你的印象沒錯,所以,這里才反復強調要仔細看配料表。看著大家對轉基因的擔心,商人們完全有理由相信“轉基因”三個大字會壞自己的生意,于是他們想了個辦法。如果油里不含轉基因,他們就在油瓶的顯著位置大大地寫“非轉基因”;如果含,就在配料表里小小地寫“加工原料為轉基因”。
市場上常見的幾種植物油里,轉基因的大豆油、玉米油比較多,花生油還沒有,因為現在還沒有轉基因的花生。
3. 榨油方法能告訴你,關于油的謠言有多不靠譜
觀察一下你家的油,看看包裝上寫的是“壓榨”還是“浸出”。
壓榨是用機械外力從油料中擠油。浸出則是根據萃取原理,通過一系列復雜的化學手段來獲取油。另外,如果調和油中用到了浸出的大豆油或浸出的菜籽油,也算是浸出油。按照國家規定,食用油必須在食品標簽上標明“壓榨”或“浸出”。那么,這兩種油有什么不同呢?
壓榨油是用物理方法制成的油,不會有化學溶劑殘留,還比較好地保存了油料中的營養和香味,但因為出油率低,價格會高一些。
浸出油很難避免化學溶劑殘留,且營養有所損失,香味也比較淡。但用浸出法制油其出油率比用壓榨法高,故價格也相對便宜。
那么,這是不是說,我們買油要避開“浸出”的,只買“壓榨”的?
不斷曝出的食品安全問題,讓我們在吃上面格外小心,很多人在得知浸出油中有化學溶劑后,都堅定地拒絕了浸出油。再加上一些“胡說八道博關注”的家伙不斷拋出現諸如“浸出油危害健康”“浸出油里有鉛和汞”的謠言來嚇唬人,人們對浸出油就更沒好感了。
以至于在淘寶上,一些賣油的人會特意不讓“浸出”二字出現在自家產品的搜索標簽上,盡管大部分食用油的生產者,出于生產效益的考慮,都更愿意使用浸出法制油。
浸出油真的是健康殺手嗎?實際上,但凡符合國家質量標準的浸出油都是安全的,放心吃就是了。的確,因為工藝水平的限制,浸出油里免不了會有化學溶劑殘留,但國家對此作出了非常嚴格的規定:一、二級的浸出油中不得檢出化學溶劑,三、四級的浸出油中化學溶劑不得大于50 mg/kg。
還有人說,浸出油在制作的過程中用到了正己烷,所以含有鉛和汞。這就更不靠譜了。正己烷有工業級和食品級之分,用來做食用油的必須是食品級的,而食品級的正己烷含有的各種重金屬的濃度不得高于10 ppb。10 ppb是什么概念?ppb是濃度單位。1 ppb等于1 μg/L,也就是0.000 1 g/L。10 ppb重金屬的影響,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另一方面,壓榨油也不是絕對安全。這是因為,不管是壓榨油還是浸出油,在制作時都需要經過很多道工序,任何一道工序出了問題,都會影響油的品質。比如,油料在晾曬或烘干的時候受到了污染,又或者炒籽時炒煳了,那制出的油就可能含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買油時一定要買正規廠家出品的油。正規廠家都有著完善的生產系統、質檢系統,而無名作坊的,別管老板看起來多么真誠和善,從油料的選購到加工,都沒有保障。
說起壓榨油,細心的人會注意到,有時油瓶上還有“低溫壓榨”“初榨”的字樣,從它們所在的位置和它們字號的大小推斷,廠家顯然認為它們是產品亮點,那它們究竟強在哪里呢?
低溫壓榨又叫冷榨,榨的時候要將油料直接放在壓榨機里壓榨,加工環境通常低于65℃。相對的,高溫壓榨又叫熱榨,需要在壓榨前對油料進行高溫蒸炒,溫度基本都在200℃以上。相比之下,低溫壓榨可以更好地保存油料中的營養。
不過,市場上的壓榨油大部分都是高溫壓榨的。這主要是因為大部分油料不適合低溫壓榨。比如,大豆有豆腥味,高芥酸菜籽有辛辣味,這些都要經過高溫才能去除。而花生油經過高溫后,香味會更濃。
所以,低溫壓榨的固然好,高溫壓榨的也不差。
至于初榨,也叫“一次壓榨”,就是指“只經過一次壓榨,榨出來的油”。這樣的油品質比較好,但價格也高些,因為壓榨法的出油率本來就不高,還只壓一次,出的油就更少了。
4. 油的等級能告訴你,你的油有多純凈
現在很多制油小作坊都開起了網店,為了能讓自己在眾多大品牌中脫穎而出,小作坊們多會打“情懷牌”。這個說自己采取的是傳統的土法榨油,聽起來很有文化感,很有趣;那個說自己是純天然家庭手工自榨油,好像每滴油都散發著親情和家的味道。這些油都有著大企業批量生產的油所不具備的人情味和新鮮感。愿意為此掏腰包的人真不在少數,在淘寶上搜搜“土法榨油”“家庭榨油”,再看看購買人數,就知道了。
然而,這么“好”的油,你卻沒法在正規超市里找到,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它們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雜質多,不安全。你可能會說:“我看了作坊主貼出的圖片,他家的油料精挑細選,他家的作坊干干凈凈,不會有這種問題。”但是,造成“雜質多,不安全”的,不是作坊主們沒有好好選擇榨油原料或榨油環境不夠衛生,而是小作坊往往無法對榨出的油進行“精煉”。
“精煉”是油的生產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我們說的食用油的等級也和精煉有關。只有靠精煉,我們才能除去油中的微生物、毒素和其他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并保證油中的營養物質能更好地被我們的身體吸收,油的煙點更高、更適用于我們的生活。

精煉的工藝很復雜,主要包括脫溶、脫膠、脫酸、脫色、脫臭、脫脂等環節。國家從油的色澤、氣味、口味、透明度、含水量、雜質量、酸值、過氧化值、磷脂等幾個方面評判油的品質,將油分成一級、二級、三級、四級共四個等級。其中一級的精煉程度最高,四級最低。一級油和二級油都必須經過上面說的脫溶、脫膠等全部環節,三級油和四級油也要經過脫溶、脫膠、脫酸。國家規定,食用油要在包裝上標明自己的等級。現在,超市里的油基本上都是一級的,偶爾也能看到二級和三級的。雖然它們沒有“土法榨油”或“家庭自榨”那么浪漫,但安全卻有保障。
那么,我們買油的時候,是不是只要挑一級的油買就可以呢?級別低的油是不是質量不好呢?
相比三級油和四級油,一級油和二級油的優點的確不少,它們煙點高、雜質少,有害成分低,炒菜時發出的油煙也比較小。然而,正因為精煉的程度高,它們的營養流失得也比較多,香味往往也不如三級油和四級油濃郁。
也就是說,一級有一級的短處,四級有四級的長處。買的時候,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就行了。我們也可以用一級油和二級油炒菜,用三級油或四級油做那些不需要高溫爆炒的菜,各取它們的長處。不要擔心級別低的油會危害健康,只要符合國家質量標準和衛生標準,哪怕是四級油,也可以放心地吃。
5. 養成按規格買油的好習慣
按照我們的經驗,超市里的東西,越是包裝大的,價格越劃算。但這并不能成為我們“買油必買大包裝”的理由。因為大部分油在開封后,都需要在3個月內吃完。如果家里人口少,不經常炒飯做菜,買一大桶油吃半年吃不完,就相當于錢花了,卻享受不到好品質的東西,怎么都不能說是“劃算”。
最聰明的做法,是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決定買哪種規格包裝的油。按照中國膳食營養學會的建議,每人每天的烹飪用油攝入量應該在25 g以內。想一下自己家里有幾口人,每天都有多少人會在家吃飯,大概計算出每天的用油量。如果在家吃飯的人比較少,就買小包裝的油,即使小包裝的可能會貴一些。
記住,我們考慮一樣東西是不是劃算,永遠要顧及價格和品質兩個方面。
看到這里,你對食用油食品標簽上的信息已經有了充分的了解。再買油時,你就知道可以從哪些方面衡量你的油。最后,別忘了,選定油后再檢查一下油的包裝是不是嚴密,尤其是封口。油長期暴露在空氣中容易變質,如果封口不嚴或出現了問題,再便宜都不要買。
另外,有些油由于包裝設計不到位,開封后很難再將蓋子嚴絲合縫地蓋好。所以,我們最好事先備個油壺,把油存在油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