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1年,隨著“哥倫比亞號”的升空,美國展開了雄心勃勃的航天飛機計劃。直到2011年才宣告完結。美國從此邁入“后航天飛機時代”,鼓勵私人公司發展航天項目,政府則將目標瞄準了火星以及更有野心的太陽系外探索。回首35年,這個天價計劃到底給人類帶來了多大好處?這一切的投入值得嗎?
這是一篇科普性文章,雖然語速偏快,但假如認真閱讀文章,你就會發現其實這段訪談中并沒有出現太過高深晦澀的詞句,內容本身的難度并不大。對話雙方以回顧過去引入話題,圍繞著一個中心展開討論,從闡明優點到反駁批評,層次清晰,條理分明。大家在學習的時候不妨以主持人的問題為線索,先聽懂問題,再聽聽專家是如何回答的,這樣就能把握住文章的脈絡,從而加深理解。
參考譯文
主持人:在1981年的時候,航天飛機計劃最開始的科研目標是什么?這個項目是為了實現什么目的而設的呢?
專家:那時航天飛機的設計初衷是滿足所有需求的萬能型航天器,可以實現載人太空飛行與探索,可以發射及部署衛星,可以回收衛星并將其帶回地球,還可以在航天器上進行科學實驗。它可以滿足所有人的一切需求。主持人:現在回首當年,這個計劃有沒有哪一項主要成就是你可以拿出來說“這就值了”?
專家:如果要指出一項的話,大概最了不起的成就便是哈勃太空望遠鏡的投入使用,它成就了一個世界頂級的天文臺,至今已經服役二十多年了。
主持人:我們看到的那些外太空的驚人圖像。
專家:確實啊。
主持人:還有哪些由此衍生的好處呢,比如一些為航天飛機而研發的技術后來產生了別的用途?首先,在醫療保健方面,有哪些技術是從航天飛機發展而來的呢?
專家:你可以看到,許多航天飛機計劃的產物都在生物醫學知識發展上占據了一席之地,比如其中一項就是對諸如骨質疏松這類疾病的研究,因為宇航員經過哪十白只有短短一周的飛行任務就會遇到骨質流失問題。
至于其他方面,例如心臟病患者平時佩戴的各種裝備,其中有些產品在“阿波羅”登月時代便已出現雛形,但直到航天飛機時代才真正得到發展與完善。
主持人:還有哪些科學進步是從航天飛機發展而來,而我們又沒有意識到的呢?
專家:其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覺得是航天飛機成了一個平臺,人們可以用它來觀察地球。我們透過宇航員的攝影,以及……從飛機上拍到的視頻以及靜態圖像來觀察地球。我們發射了專門執行這類任務的衛星,觀察地球以及全球氣候變化的情況。
主持人:當然,也有一種批評的聲音認為航天飛機計劃耗資過于巨大,純屬浪費財力,帶來的卻是微不足道的效益,而且宇航員們要冒著巨大的風險。批評者認為這個計劃太不值了。你的看法是怎樣的呢?
專家:喔,這是一個價值判斷的問題:進行太空探索到底有多大價值呢?建造太空站到底有多大價值呢?
每個人對此都會給出不同的答案。我則認為這個計劃花的每一個子兒都是值得的,花費再多都值得,因為它不僅帶來了各種衍生科技,還發展出新的知識——這些知識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讓如今的我們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去看待這個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