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倪匡和那多
——瘋狂的幻想騎士
文/李文林


倪匡寫的是不是科幻?那多寫的是不是倪匡?倪匡和那多,如果你不是他們的粉絲,那么你們也許不知道這兩句話的含義,如果你成為他們的粉絲,那么你們就會明白這兩個問題是多么糾結。
迄今為止最成功的中文科幻系列小說,無疑是香港作家倪匡的《衛斯理》系列,多達數百本的《衛斯理》科幻故事曾經風靡整個華人世界。
倪匡是最多產多樣化的作家,寫了三十年,一個星期寫足七天,每天寫數萬字,自稱“自有人類以來漢字寫得最多的人”。其實這是倪匡自謙,這句話中的“漢”字大可刪去。而他的故事質量之高,也是其他人難以匹敵的,出版界流傳一個笑話:即使倪匡寫的是無字天書,也會迅速售清。充其量下次購買倪匡作品時,看清楚是不是無字天書續集罷了!金庸贊倪匡曰:“無窮的宇宙、無盡的時空、無限的可能、與無常的人生之間的永恒矛盾,從這顆腦袋中編織出來。”
雖然倪匡的故事很好看,卻一直有人問這樣一個問題:倪匡寫的是不是科幻?說是科幻吧,他的故事中很少涉獵真正的科學理論,大多只取一些科學概念,就展開瘋狂想象,構筑故事,甚至根本就和科學無關,簡直就是鬼故事,看起來卻很真實。說不是科幻吧,確實能找到好多科幻元素,比如他最常用的就是各種各樣的外星人題材。
倪匡年歲已高,不再創作,而今那多橫空出世。那多,原名趙延,上海人,1977生,代表作《那多手記》,讀者稱“具有超越《衛斯理》的閱讀快感。”有人認為他的作品最像倪匡,簡直如出一轍。于是有人問了這么個問題:那多寫的是不是倪匡?說是,那無疑是極高肯定,但如果做不良解讀就成了“那多是不是怎么怎么的了……”說不是,可以解讀肯定他的作品的獨創性,卻也可以解讀為他寫的和倪匡還有所差距。
《那多手記》擁有一個非常奇特的架構,《那多手記》系列小說,都以一個真實的新聞開始,這則新聞注明出處,以備有心的讀者查閱。主角那多是一名記者,經常在普通新聞背后發現驚人的秘密,卻迫于種種理由不能公開報道,只能以“手記”的方式記錄下自己的離奇經歷。
如果把《衛斯理》和《那多手記》做一個比較的話,《衛斯理》的絕大部分作品寫于幾十年前,讀來和今天的世界有些距離,而且倪匡已經形成了“套路”,看得多了,不用看完就知道是什么結果,怎么回事。而《那多手記》則會把懸念進行到底,不看到最后,任讀者想破腦袋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從這一點上,《那多手記》強于《衛斯理》。
“看了我的《那多手記》,你可能會懷疑身邊的一切,但那并不是什么壞事,人必須要有懷疑精神和探索精神。把一切都習以為常,人生會變得很沒有樂趣。”那多對自己的想象力充滿信心。因為種種原因,倪匡的科幻作品從未正式在內地出版,內地科幻小說家的“路數”和倪匡也大相徑庭,那多如能借《那多手記》成為內地第一個倪匡式的科幻小說領軍人物,就將開創中國科幻小說的新局面。我們期待著。







由于此二君作品皆多,本人也未全部看完,只能擇讀過的推薦各一,簡介如下:了“頭發”對于人類的真正功用。地球人的頭發原來是可以和手指一樣使用的,每根頭發都能操作電腦等儀器。在一顆遙遠的星球,居住著人類的祖先(嚴格地說,人類是被他們制造出來的)。他們在不斷進步發展的過程中,已經拋棄了所有邪惡的念頭和意識,而且科技的發展已經可以使他們利用頭發控制思想光束隨意離開肉體,來達到永生。人類的祖先其實是被放逐到地球上來的,已經忘記了頭發的真正功能……
《衛斯理》之《頭發》
“頭發的功用是用來保護頭部?但人的頭骨將近一寸,而且極硬而結實,足以擔任保護腦袋的責任。那么要那么柔軟的頭發來干什么?”
倪匡就此展開想象,主人公衛斯理遇到了一系列怪異不可理解的事情:三件“古物”、三個怪夢、一間充滿奧秘的七層石室、一個只剩下一個族人的“尼格底拉”之族。這一切促使衛斯理在尼泊爾展開了一連串追查,最終衛斯理發現
《那多手記》之《過年》
“年”,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一種怪獸,在除夕之夜出現,后被人類殺死。那多結合“年”的傳說和“年”在現代漢語中的定義,構思了本篇故事。《過年》講述了一種怪獸,這種怪獸看不見摸不著,有一個獨特的本領:吞噬時間片段,因此,它擁有逆轉時間、彎曲空間的能力,當它出現的時候,這個世界就亂了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