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瑞馥
(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
?
南廣鐵路藤縣西梁場滑坡原因分析及病害整治
任瑞馥
(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北京100055)
Reason-analysis and Disease Treatment in Tengxianxi Beam of Nan-guang Line
REN Ruifu
摘要闡述廣西藤縣西梁場IDK191附近路塹高邊坡坍滑的工程地質特征,結合現場調繪及變形觀測成果,對多個斷面穩定性進行分析和評價,提出病害整治方案。
關鍵詞路塹高邊坡坍滑裂縫穩定分析病害整治
1工程概況
該工點位于廣西藤縣境內的低山丘陵區,絕對高程70~140 m,相對高差10~70 m,丘間洼地較窄小,植被發育。IDK190+965.00~IDK191+120.00左側坡腳設置了路塹擋墻和樁板墻收坡,上部邊坡按10 m分級,坡率1∶1.25~1∶1.5,坡面采用框架錨桿和漿砌片石拱形骨架防護。
2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條件
表層為粉質黏土(Q4el+dl),褐黃色,硬塑,厚3~4 m,以下為全—弱風化的白堊系下統(K1)泥質粉砂巖與礫巖互層為主,遇水易軟化。全風化層:巖體呈粉質黏土狀,表層松散,礫巖保留圓礫結構,全風化厚度約0.8~18.4 m,局部地段較厚。強風化層:薄層狀構造,巖體呈碎塊狀,風化厚度約1.0~10.5 m。弱風化層:巖芯短柱狀,泥質膠結。巖層產狀為8°∠13°~15°。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05g,相當于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35 s。
地表水主要為溝谷中溪水及水塘,水量隨季節變化。地下水位埋深0.1~8.4 m,地下水位高程70.24~73.79 m,主要為泥質粉砂巖層的裂隙水與第四系粉質黏土中的孔隙潛水,水量較小,由大氣降水補給。
3滑坡的變形特征及施工情況
2009年5月開始施工,2009年9月,IDK191+000~+120段左側樁頂二、三級邊坡局部發生淺表層溜塌,根據現場情況及時清除溜塌體后,樁頂二、三級邊坡均采用框架錨桿防護。
2010年7月,由于進場便道開挖改變地形,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取消IDK190+936~+965段左側擋土墻,同時取消IDK190+965~+979.88段左側樁板墻,改為路塹擋土墻。
2012年6月,IDK191+034.3~+087.5段樁頂一級邊坡施工過程中局部發生淺表層坍塌,根據現場情況,及時拆除原一級邊坡框架錨桿,清除坍塌體,修整邊坡,重新采用框架錨桿防護。
本次坍塌發現于2013年6月初,藤縣西梁場進場道路(與線路夾角約80°)左側及相鄰路基IDK190+960~IDK191+010段左側路塹邊坡發現局部邊坡開裂、骨架護坡拉斷、平臺漿砌鋪砌開裂、天溝拉斷等,邊坡及平臺裂縫最大縫寬約3 cm。塹頂最遠處發現錯落裂縫,垂直位移明顯大與水平位移,錯臺高0.5~1.2 m,裂縫寬0.1~0.5 m不等,裂縫走向與山坡等高線走向基本一致。框架錨桿完整,未發生破壞,但梁底掏空。接近山頂部位產生一道順線路及進場道路方向的長大裂縫。隨后邊坡及塹頂變形逐漸向大里程方向發展至IDK191+090附近,平臺及塹頂裂縫寬度15~60 cm,95.0高程邊坡平臺外緣隆起,造成部分框架縱梁上翹或頂部斷裂,其余框架錨桿完整,未發生破壞。
病害發生后,現場共布設了40個變形觀測點,從監測情況看,沿線路方向最大位移30.62 cm,發生于進場道路終點附近,橫向最大位移51.28 cm,發生于IDK191+000塹頂。樁板墻及擋土墻未發現裂縫,樁頂最大位移2.01 cm。
根據現場調繪及監測結果,裂縫位置情況見圖1。滑動面位置的選擇主要依據前沿開挖的臨空面鼓起變形、后緣最遠裂縫、錯臺面和鉆探等資料綜合分析確定,坍滑體厚度一般為5~10 m。滑坡代表性斷面見圖2。

圖1 裂縫平面位置

圖2 滑坡代表性斷面
4滑坡原因分析
4.1內在因素
該段路塹邊坡地層為粉質黏土及易風化的泥質粉砂巖與礫巖互層,巖體破碎,遇水易軟化崩解,工程地質條件較差。
4.2外部因素
藤縣西梁場地方道路(與線路夾角約80°)開挖形成高大臨空面,且道路高邊坡底部無錨固措施,造成邊坡失穩開裂變形。加之該時期連續強降雨,地表水順裂縫下滲,土體強度下降,引起變形加劇,變形范圍向大里程方向牽引發展,形成路塹邊坡開裂變形,局部滑塌。
5滑坡穩定性分析
從現場調查的滑坡體變形特征分析,可判斷此滑坡處于擠壓階段漸變為滑動階段的過程中,整個滑體逐漸形成并沿滑面緩慢移動。
5.1滑動面參數選取
滑面指標主要根據滑體多個剖面進行反演法綜合分析確定,最后確定滑面物理力學參數取值為C=10.0 kPa,綜合內摩擦角Φ值見表1。

表1 綜合內摩擦角及下滑力計算結果
5.2滑坡推力計算
滑坡推力采用折線滑動法,由后向前計算各條塊分界面上的剩余下滑力(見表1)。
6滑坡整治工程措施及效果
通過現場勘察與分析,在穩定性評價的基礎上,結合滑坡特性,滑坡整治采用削坡減重、修筑支擋工程、加載反壓體,并加強表水的截排和地下水引排和坡面封閉等綜合措施進行整治。綜合整治措施平面見圖3,滑坡整治代表性橫斷面見圖4。

圖3 滑坡綜合整治平面

圖4 滑坡整治代表性橫斷面
6.1削坡減重
采用“寬平臺,緩邊坡”對滑坡體削坡減重。IDK191+000~IDK191+120段左側于90.80~95.47 m高程設置了10~25 m寬卸荷平臺,平臺以上分級開挖,單級高度8.0 m,邊坡坡率1∶1.75,每級邊坡間設置3.0~5.0 m寬平臺。卸荷平臺以上第一級邊坡采用框架錨索防護,以上邊坡均采用框架錨桿防護,框架內采用空心磚內草灌結合防護。
6.2修筑支擋工程
IDK191+000~IDK191+120段左側樁頂以上、卸荷平臺以下邊坡于框架中心加設預應力錨索。拆除樁頂二級邊坡已破壞的框架梁,重新施做后,于框架中心加設預應力錨索。框架梁內與承壓板之間采用空心磚內草灌結合防護。框架格梁沖刷脫空部分,采取C25混凝土填塞。
地方道路左側及IDK190+960~+980段左側設置錨固樁。此段樁頂以上、卸荷平臺以下邊坡拆除已破壞骨架護坡,采用框架錨索防護,框架內采用空心磚內草灌結合防護。
IDK190+885~IDK190+965線路左側設置C25混凝土重力式擋墻,墻頂平臺寬5 m。IDK190+965~+979.88段既有擋墻加高至高程74.8 m處。
6.3設置反壓體
IDK190+885~IDK190+965左側擋墻后設置反壓土體,填筑時分層碾壓夯實,反壓頂部至高程81 m處,反壓平臺做成向外側2%的排水坡,頂部反壓平臺需設置0.3 m厚三七灰土防滲層,上鋪砌0.3 m漿砌片石。
6.4封堵并加強排水
卸荷挖方前,地面裂縫應采用原土回填并夯實,邊坡開挖完成后坡面及塹頂裂縫采用三七灰土回填并夯實,以防止表水滲入。
每級邊坡平臺上設置截水溝,反壓土體底部設置滲水盲溝。IDK190+917~IDK191+000、IDK191+120~+206塹頂設置M7.5漿砌片石天溝,于IDK190+960~+980段左側樁頂平臺以上1.0 m處各設一排仰斜排水孔。
6.5滑坡整治效果
本工點已竣工兩年多,經受了風雨的考驗,通過觀測,坡體穩定,達到預期效果。
7結束語
滑坡形成的內在因素是邊坡巖土體的工程地質條件,外部原因是雨水和人為活動等。
巖體破碎、遇水易軟化的軟質巖路塹邊坡開挖后應及時防護。發生滑坡時,選擇適當的剖面進行位移觀測、沉降監測等,結合勘探成果及時分析出病害的具體位置、深度和發展情況,采用削坡減重、修筑支擋工程、加載反壓體,并加強表水的截排和地下水引排和坡面封閉等綜合措施進行整治。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鐵路路基支擋結構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6
[2]鐵道第一勘察設計院.鐵路工程設計技術手冊:路基[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5
[3]鐵道第一勘察設計院.鐵路工程地質手冊[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5
[4]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鐵路特殊路基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6
[5]祝輝,葉四橋.山區公路巖土復合型高切坡穩定性分析[J].路基工程2015(2):28-31
[6]任華鋒,蘭渝線太公車站滑坡病害原因分析及綜合整治[J].鐵道勘察,2013(4):51-54
[7]武鵬,高偉.寒區路塹人工土質邊坡坍塌原因與穩定分析[J].黑龍江工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19(2);1-4
[8]彭茜.新韶關站DK1987路塹高邊坡坍滑病害分析和整治[J].鐵道勘察,2009(4):12-16
[9]GB 50330—2002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S]
[10]徐邦棟.滑坡分析與防治[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1
[11]鄭穎人.邊坡與滑坡工程治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12]王貢先.滑坡防治100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13]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GB50021—2001巖土工程勘察規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中圖分類號:U216.41+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7479(2016)01-0065-03
作者簡介:任瑞馥(1983—),女,2005年畢業于武漢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工程師。
收稿日期:2015-12-17